编者按
翻开厚重的宁都中学校志,岁月的扉页明亮了百十年。1913年创立的宁都县立中学是宁中之始,而今,宁中携百十风雨,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光辉岁月。为更热忱地礼赞百十年风雨宁中,2023年10月1日至3日,我们相约同聚宁都中学新老校区,点亮宁都中学110周年校庆盛典之光,共同见证校庆年的盛大起航。
百十年,于历史悠长的宁都而言,只算是弹指一挥间;但于学校来说,当今又有多少称得上百年老校?回眸宁中百十年历程,它不仅是宁都最高学府,也是学生们心生向往之地。它在宁都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无可替代。我们所熟知的宁都中学,除了它的底蕴深厚和成就辉煌之外,它因何声名在外?历史上的它经历了什么?几易校名,几度搬迁?等等等等,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一起领略宁中其古朴、厚重之典雅。
追根溯源
宁都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年(1913年),最早为宁都县立中学、江西省立第九中学,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1980年列为全省5所重点建设的优质重点高中之一。
百十年间,先贤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后辈踔厉风发、薪火相传,数次易名,几度搬迁,但文脉未断、教化之风不改,“公勇诚爱”的校训深入人心。
校园数度变迁
01
省九中时期
1914年,江西省立第九中学创建。首任校长邱璧(字潜夫)。他考虑先一年创办的宁都县立中学校舍,在县城南梅江河滨的梅江书院,与梅江小学合在一起,离县城较远,而且比较狭窄,因此,没有选宁都县立中学校舍做省立九中学的校舍,而选择城西南隅的“考棚”作为省立九中的校址(在县城的位置,见附宁都州城图)。这里离城近,且系旧学子考“秀才”之地,蓄有“龙脉”;旧有的“考棚”“考棚办公处”只要稍事修葺,即可启用。当时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
02
县立中学时期
1940年,正值抗日时期,新的宁都县立中学诞生了。原省九中校址,为江西省立宁都乡村师范学校所用。县立中学就把原梅江书院择为校址。校舍以梅江书院讲堂(礼堂)为中心,南有钟楼(教师宿舍),西有空坪(操场),空坪后建六教室,钟楼前有八教室。行政办公室和教师办公室均在礼堂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校大门北面扩建两层大教室各一个,上为图书馆,下为学生宿舍。校大门前竖立两株珍贵的银杏树,犹如哨兵守卫着大门。校园东瀕河,北为苗圃,两面和南面为菜圃、鱼塘。当时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
03
宁都中学,宁都初中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
这个时期的校园是在宁都县立中学的基础上逐年扩展,如原坐西朝东的六教室南北各扩建两个教室,成为十教室。在东大门的北侧新建两层楼房一幢,楼上为图书馆,楼下为学生宿舍。在校园南沿公路两侧新建学生餐厅一个(兼作“礼堂”)。在学生餐厅的南侧,则为学生运动场,供上体育课用。
04
宁都中学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
1958年,宁都中学学生骤增,原书院下的房舍不够敷用,而宁都师范适逢调整阶段,校舍宽裕。中共宁都县委、县人民政府权衡再三决定宁中与宁师对调校园。是年冬,宁都中学遂搬至旧考棚所在地。当时的校园平面图附后。
05
宁都中学新时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宁都中学迎来了校园空前发展的阶段。在原校南大门南边建设一个跑道四百米的塑胶运动场,取代原来逼仄的、跑道不足两百米的小运动场。在运动场的南侧建起体育馆。体育馆的西侧、南侧,建有一幢幢的学生公寓和一幢单身教工宿舍。校园内的教学区诸多旧建筑,如新、老八教室,号称“贫民窟”的教工宿舍,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十六教室、九十年代建的“鹿鸣居”也都调旧换新,新建的崇德楼、尚学楼魏然屹立……校园内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06
新宁中时期
新校区于2020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700亩,校园面积为江西中小学校之最。新校区环境优异,气势恢宏,毗邻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近接易堂九子讲学故地,习承文乡诗国文脉遗风。
宁都中学建校以来为各大高校输送学子近6万人,其中考入北大学子22人,考入清华的学子25人,目前有院士3人。目前在校教职员工505人,学生人数8500余人。
前景美好
百十年斗转星移,百十岁厚重积淀,宁中拥有了绵亘浑厚的文脉、比学赶超的氛围、才高练达的师力、聪慧敏捷的学辈。站在新起点,学校立足“文明宁中、安定宁中、责任宁中、优质宁中、舒心宁中、学习宁中”的办学定位,遵循“文化引领、制度规范、执行立信、学习成长”的办学思路,建设学习型管理团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由硬件最好向质量最优升级,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为建设“省级示范、市内领先”的品牌高中砥砺奋进。
任星辉交替沧桑巨变,呈春华秋实叶茂枝繁。逢百十诞辰,恭迎校庆;叙万千芳华,彰往考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