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午,宁都县文广新旅局和文化馆将在长木欢乐园门口组织举行宁都采茶戏、宁都鼓子曲、刘坑竹马盾牌舞和赖村杖头木偶戏等表演。
热烈欢迎您来观看宁都的这些传统非遗表演!
先提前了解一下
01
宁都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是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30多个独立的剧种之一;是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式样。
宁都采茶戏,孕育于清乾隆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表演活动以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最盛,“文革”时期曾停止传统剧目的演出活动,八十年代得以恢复。现有“宁都县采茶歌舞团”和各乡镇近20个农村业余剧团在进行传承演出活动,其传统剧目有近200个,移植剧目近百个,创作现代剧目上百个。其演出范围,除县内受欢迎外,在宁都县周边县市及广东、福建的许多客家聚居地区同样大受欢迎。
02
赖村东塘杖头木偶戏
赖村东塘杖头木偶戏,据说是在明末清初年间传入的,止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一位姓黄的人从福建上杭学艺回来,开始在赖村东塘村表演,由此盛行,并流传至今。
东塘村的杖头木偶,又称“雕脑子”、“木脑戏”、“蚊帐戏”,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木偶头部只有两只拇指大小,上面雕刻各类头像,表情丰富,两眼夸张突出为两个大圆球,白多黑少,鼻平而阔,两眉倒竖,八字胡须,嘴角下拉,整个面部短而浑圆。设色较为单纯,以白色为底,以黑色画胡髭、眼珠、眉毛等,造型与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相近,其余部分则十分简括,身上用衣服遮住。它内部虚空,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只有一人,手脚并用,两脚踩打锣鼓,双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表演时,说唱对白,模仿戏中男女人物角色语气,均由表演者一人完成,故而表演者需多才多艺。以前,木偶戏的剧本多由师傅口传心授,也有的故事情节是由艺人即兴发挥的。唱腔多用采茶戏腔调。唱词有二句、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句或非七句,无特定腔调。后来,他们也会套用采茶戏的本子进行演出。
03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据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期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1977年恢复。
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牌”为最核心的内容。
“洗马拆牌”,这是一项融武功与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习俗。从洗马生活场景模拟,到武术动作表演,都富有舞蹈美感。动作刚劲有力,有着力和技的美。情态照应,传神准确。动作变化、过度、排列、造型都有自然顺畅之美。
04
宁都鼓子曲
宁都鼓子曲是传统曲艺,表演为一人坐唱。演唱时,艺人左手怀抱渔鼓,也称竹筒鼓、嘭筒,左手中指顶着一枚铜板击打竹筒身,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击打鼓面,双手配合,敲击出“嘭嘭扎扎”各式各样的鼓点声并说唱。
说唱用方言,声情并茂,每唱至动情处能使所有的听众回肠荡气,同喜同悲,同感共怒。
期待您的到来!
来源:宁都文旅
主办:中共宁都县委宣传部
承办:宁都县融媒体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和下载
今日宁都
掌上宁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