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漂”火了,年轻人为啥扎堆这里?

“北漂”“沪漂”“深漂”,你一定不陌生,那么,你知道“景漂”吗?“景”,指江西景德镇,三万“景漂”在这里寻觅诗与远方。

互联网上有许多关于“景漂”生活的美好叙述:年轻人“漂”到景德镇,花几百块钱租间房子,在陶艺班学习陶瓷工艺,很快就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并通过摆摊变现,维持生活。在景德镇,年轻人似乎可以轻松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那么,“景漂”的生活到底如何?景德镇又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年轻人?

01

在市集看“景漂”初印象

在景德镇陶溪川市集,你会有一种置身大学校园的感觉,青春、纯粹、生机勃勃。

周末和节假日的下午到晚上,景德镇做陶瓷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支起帐篷和桌子,摆上刚刚出窑的陶瓷作品。道路瞬间变身包罗万象的陶瓷博物馆。

这里的陶瓷大多是摊主的手作,每一款都与众不同。很少有人能空手走出陶溪川市集,数百个摊位提供了陶瓷的上万种可能性,总有一款会给你会心一击。

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后面,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

在这里摆摊的多是年轻的“景漂”或当地院校的学生。你可以毫无负担地欣赏摊位上的作品,完全不必担心他们会向你喋喋不休地推销。若你询问,他们也会兴致勃勃地向你介绍作品的创意。如果你对陶瓷有一些了解,问到了作品的用泥、釉料,注浆还是拉坯,柴烧还是气窑,他们便会更加来了兴致,跟你交流用料与技法。

逛完陶溪川市集,“景漂”是群什么样的人,你会有一个大概印象。

02

在景德镇起步,特别美好

“在景德镇,陶瓷创业的起步线很低。”“景漂”陈赛杰多次这样说。

陈赛杰,出生于1990年,浙江温州人,本科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上学时,看到很多学长学姐都在做陶瓷创业,他也跃跃欲试。拉上一位好友,说服爸妈提供启动资金,租下一间屋子,买下一台拉坯机和半袋泥巴,一个工作室成立了。在景德镇,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就是这么简单。

房租是很多创业者面临的大问题。陈赛杰介绍,直到现在,对于初来乍到的“景漂”,花上四五百块钱租一个停车库就足够起步。眼下,他租下一座废弃厂房的一半作为工作室,一平方米9元,一个月的房租只要2000多元。

“在这里起步,特别美好。”“景漂”4年多的向苇也有同感。

向苇,出生于1993年,湖南湘西人。她自幼学习美术,大学专修版画,研究生留学毕业回国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景德镇。从版画转向陶瓷日用器皿制作,向苇通过学习,逐渐掌握了基本的陶瓷制作工艺。二十多年的美术功底加上一部分幸运,向苇的陶瓷日用器皿很快有了自己的顾客群体。

向苇的工作室越做越好,有了一个小团队。她把爸妈接来了景德镇,大学毕业不久的妹妹也在工作室工作。做着喜欢的事,爱的人都在身边,向苇实现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理想。

向苇刚刚签下了租房协议,明年将搬进自己的下一个工作室——坐落于740厂,1000平方米室内面积,还有200平方米花园。740厂是一个老国营厂,如今驻扎了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在景德镇,像我这么年轻又没有资本的人,努力一把,再加上幸运,居然能拥有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这在一线城市是无法想象的。”

在景德镇创业起步如此美好,为什么?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传统制瓷有72道工序,可见产业链之完善。

在景德镇,购买制瓷原材料,就像在超市买菜一样方便。在老厂、雕塑瓷厂等街区,排列着各种售卖原材料的店铺,从泥巴到釉料再到素坯等等,一站式买齐。景德镇还遍布着公共窑,你可以把做好的半成品拿去公共窑烧制,一件只要几块钱。

材料不是问题,当然也要有技术。景德镇提供各种陶艺课程,从7天入门课到30天系统课再到进阶课,任君挑选。

当然,短时间的课程无法让人精通这门工艺,担心泥巴在自己手中的样子不如人意,支撑不了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怎么办?没关系,景德镇最不缺的就是陶瓷工匠,拉坯、吹釉、烧窑等等,任何一道工序都有行家里手,他们会为你提供帮助。

以上种种便利意味着你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下一步,如何将作品卖出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创意市集。近些年来,创意市集在全国铺展开来,而早在十几年前,外来艺术家就为景德镇带来了创意市集文化,经过发展,如今已无比繁荣。在景德镇,“摆摊”,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展示和交流方式。

人气最旺的陶溪川市集坐落于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创意园由老厂房改造而成,如今已成为游客打卡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陶溪川市集开市,都会迎来庞大的人流。这里不仅是游客必逛之地,也早已成为陶瓷买手寻找货源的渠道。优秀的作品可以在这里实现变现,并不难。

“景漂”创客怎样才能入驻市集?打开专属小程序,上传相关信息和作品照片,作品质量过硬,就可以得到摊位,而且只需要支付低额运营费。

市集只是陶溪川服务“景漂”创客的众多举措之一。从初级的集市练摊,到入驻邑空间商城、直播基地,再到陶瓷智造工坊,陶溪川不断延展创业孵化链条,满足创业者不同阶段的发展。

而在政府层面,景德镇还在做更多努力。2022年,景德镇印发《关于促进“景漂”人才进一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指出,“景漂”人才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具影响力的人才生力军;要采取“平台+政策+环境”的模式不断优化人才生态。文件还列出了种种具体措施,比如:对留景的高校毕业生按月提供创业就业补贴;将符合条件的“景漂”人才纳入人才创业金融支持范围;等等。

03

可以“一条道走到亮”

起步线低,是“景漂”创客故事的一面。这个故事还有另一面。

接着从陈赛杰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讲起:一个月过去了,半袋泥巴丝毫没动。不知道做什么,是他最大的困惑。他推着自己去尝试,刚开始那段时间,干过很多窘事:不懂得不同坯、不同釉料的差别,不会烧窑,等等。陈赛杰意识到,陶瓷工艺博大精深,门道太多、讲究太多,自己学到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慢慢掌握。

从版画转向陶瓷的向苇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最开始,她从朋友那里学习手捏工艺,靠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出色的动手能力,经过用心琢磨、不断尝试,最终捏出了自己满意的杯子和壶。然而到了一定阶段,她发现,单靠自己的琢磨已经远远不够。一把壶,要考虑到太多细节,密封性、壶嘴断水等等,只能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就在不久前,她专门报了配釉、制壶等课程,要在陶瓷工艺这条路上深入学习下去。

工艺之外,创作是另一个难题。陈赛杰先后做过茶具、花器、摆件,市场反应平平,很长一段时间里,出摊都一无所获,直到梵高系列和萌娃系列,才算打开了销路。做梵高雕塑最初是因为妻子喜欢梵高,而萌娃系列的原型是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成长趣事激发了创作灵感。

“起步线很低,釉和泥巴都很便宜,但不可能一上来就很顺当,需要磨合、积累,才能把这些东西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陈赛杰总结。而在他看来,“景漂”正是这样一群专注、执着的人,喜欢捣鼓,乐于尝试。

向苇的创作起源于一个念头:木版画的刻刀能不能在泥巴上刻出线呢?刻刀与泥巴相遇,形成了向苇作品独特的风格。从植物到动物,从飞鸟到熊猫,向苇一次次尝试刻刀在泥坯上的极限,在技法上不断精进。

而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产生想法,思考实现工艺,之后是不断画图、打样、调整、优化。在向苇的工作室,你可以看到同一款杯子的不同形态,逐渐变化的器型、图案、雕刻线条、配色、贴金,记录着探索的过程。直到开窑那一刻,向苇心里默默说出一声“对了”,这场探索之旅才算画上句号。

创作之后,便是生产制作。很多网友羡慕“景漂”自在的生活节奏,但实际情况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点差距。手作陶瓷,创作者靠双手吃饭,实实在在,自己做多少,就挣到多少收入。向苇喜欢夜晚安静的工作环境,她一般会工作到深夜,一笔一画地在泥坯上雕刻。订单多的时候,周末不休也是常态。

陈赛杰的工作状态与向苇很相似,他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室。在他看来,手作陶瓷和绘画一样,客户购买的是创作者的手法与思想,别人无法替代,每一件作品都需要他亲自完成。“当然,即使事情很多,我没有创作状态,就可以选择不做。有这个选项很重要。”

在与不同的“景漂”创客交流后,会发现他们都在做一件“怪事”:销路很好的成熟产品停掉不做,去创作新的产品,而新产品是否会受到市场认可,还是个未知数。

这似乎违反常识,既然成熟的产品有稳定的客源,能保证收入,为什么不一直做下去?向苇解释,爆款产品会一直供不应求,如果创作者因为一直有人买而一直制作,时间久了,就会被禁锢住,再也做不出其他新东西。

一直向前看、往前走,是“景漂”创客的普遍状态。“学习”“做新东西”,是他们谈话中出现的高频词。 学习新工艺、钻研新作品,只是一方面,产品图拍摄、摊位展示陈设、线上平台运营等等,都是他们在补齐的课程。

刚刚做工作室时,陈赛杰制作的陶瓷小物件只能卖二三十元,如今他的陶瓷雕塑可以卖到数百元、上千元。回望一路走来,陈赛杰感慨,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技艺,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市场会选择以相应的价格接受你的作品。

“在景德镇做陶瓷,可以‘一条道走到亮’,但过程中需要坚持。坚持几年,这条路会越来越亮。” 这是陈赛杰想分享给新“景漂”的心里话。

04

小众变成了大众

很多“景漂”着迷于景德镇的氛围。就像泥土与釉料在高温中进行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陶瓷,“景漂”与景德镇的千年瓷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创造出一种纯粹且美好的氛围。

“陶瓷本来是小众,但是在景德镇,小众变成了大众。”陈赛杰说,“整个城市就是一所陶瓷学校。”

不会某项工艺,只要聊起来,就会有人向你介绍熟悉这项工艺的师傅;大大小小的工作室都是开放的,走进去就可以与创作者交流;市集更是一个绝佳的学习交流平台……

这样的创作氛围吸引来的不仅是陶瓷手作者,还有越来越多手工艺者和艺术创作者。工业设计、珠宝设计、玻璃工艺、布艺、木艺、漆艺……应有尽有。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在这里交流,跨界碰撞出“陶瓷+?”的无数种可能。

向苇就是其中之一。经由朋友介绍,向苇来到景德镇,最初只是想借由陶瓷,将自己的平面版画作品实现三维立体的表达,但很快,她就决定留下来。“景德镇的文创氛围很好,仅次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这些年来,她不仅将版画技艺用于陶瓷创作,还与从事珠宝设计的朋友共同合作了一个陶瓷珠宝品牌,探索如何将陶瓷融入珠宝。

景德镇的美好氛围,不局限于创作氛围,也在于生活氛围。

陶瓷制作自有其节奏,心急不得,越着急,越出问题。急事缓做,是陶瓷教会大家的道理。舒缓,是很多“景漂”身上的气质,也是这座城市的节奏。

城市与人群互相选择。在回答“你眼中的‘景漂’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时,陈赛杰和向苇列出了这些关键词:热爱生活、随心而动、纯粹,等等。

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也更容易成为朋友,虽然“漂”在异地他乡,“景漂”却并不孤单。

“大家内心都有理想、单纯的部分,很容易一拍即合。”来到景德镇以后,向苇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景德镇不大,想和朋友见面,不用浪费时间在车程上,不用提前预约,临时打个电话,就可以登门。吃饭聊天,最简单也最快乐的聚会方式,聊创作,聊理想,聊哲学,聊宇宙星辰,聊人生经历。这些志同道合的“景漂”朋友,是向苇留在景德镇的一大原因。

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较低的创业成本、绝佳的创作氛围、舒缓的生活节奏,等等,共同构成了景德镇的强大“瓷”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景德镇。而这些备受千年瓷都文化滋养的年轻“景漂”,也在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新活力,为陶瓷注入更多新可能。“漂”在景德镇,别有魅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