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把手给我,拿着木偶,抓紧、使劲抓,有没有感觉,看见扇子自己抖了吗?这就是方法。”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石桥社区乐民文化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颜育老师生动地介绍自己积累多年的艺术经验。作为扬州杖头木偶戏发展的见证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年逾古稀的颜育仍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事业。正是这样的执着匠心,激励着一代青年学子在心中种下对非遗文化的追求和热爱的种子。
非遗传承人颜育(央广网发 扬州市双桥街道石桥社区供图)
稳扎基本功:学唱学操纵学做木偶的“多面手”
“父亲出事后,母亲带着我们,那时哥哥姐姐都不上学了,就开始做童工。”1962年1月,13岁的颜育在母亲的鼓动下成功考入泰兴县木偶京剧团。在集中培训3个月之后,“当时团里的花旦缺席,我嗓门好,又高瘦,团里看中了我。为了培养我,就特地请了一位京剧团团长教我。”自此一年的时间里,颜育一边学操纵木偶,一边学配唱,受益颇深。
直到1946年,颜育赢来第一次演主角的机会。“当时剧团排练了大型现代戏《海防前哨》,并且受邀到无锡演出,一天三场,压力很大。负责操纵的匡老师突然扭伤了脚,无法上台。人手不够,我就主动举手,代替老师上场!于是我就一边唱一边操纵木偶,顺利完成了演出。”第一次担任主角并成功演出的经历给予了颜育很大的鼓励。
“我的操纵老师告诉我,不仅要会自己配音、会操纵木偶,还要会制作,在表演的时候要用巧劲来变动木偶,对它要十分熟悉。”匡老师的这番话点醒了颜育,“要做个多面手,这样才能应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就这样,能力出众的颜育很快被大家熟知,“炊事师傅心疼我,知道我身体不好,每次都会给我多留一些饭菜。”得到了剧团重视的颜育变得更加勤奋努力。
剧团声名鹊起,颜育也成为了当家花旦。为了扩大剧团的人才队伍,颜育同时还负责起了招生最后的把关工作。颜育回忆说,从那时候开始接触木偶戏的指导工作。
人偶合一:创新表演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1973年,泰兴县木偶京剧团迁到扬州,改名为扬州市木偶剧团。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颜育创造了多个国内外知名的木偶舞台形象:《扇韵》《天女散花》《女驸马》等。谈到创新,颜育积极参加交流会,在偶然机会下与扬州梅园会结识,这便有了木偶戏版的《天女散花》。“木偶有自身的优势,但是与梅戏融合难度很大,装置上不仅要重新改良,操纵也困难,尤其是佛像手势如何灵活的释放袖子,而且真要‘散花’,费了好大的力。”
为了创新表演形式,颜育还糅合了魔术、水袖表演等元素,将扬州杖头木偶“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的艺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3年,颜育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她来说,把红色教育和非遗文化完美统一的作品搬上舞台是件极有意义的大事。让广大观众在重温党的历史中,激发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作为共产党员来说,这是我的使命,我要不辱使命,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正是颜育对非遗传承的执着匠心,对红色文化的深深敬畏,使得非遗文化在无数青年党员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乐此不疲:青年是木偶戏传承的希望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2008年,颜育正式退休。2013年,颜育老师与邗江区石桥社区签订并成立了非遗传承乐民文化工作室,2016年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成立了“颜育名师工作室”,至今累计授艺逾千名学生。
而今,颜育老师年事已高,许多人都会担心她这把红色的火焰是否有些累了。“许多剧团、学校,还有香港来的,只要说想跟颜育学木偶戏,我就教,这是对我的信任。”颜育老师乐此不疲,“他们都是木偶戏传承的希望,我会把我所会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他们,每当看到他们认真的表情,我就一点疲惫感都没有了。”
2018年,颜育被评选为首批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她决心要将自己乡土人才的能量在江苏大地充分释放,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扬州杖头木偶艺术,深深地扎根在了扬州这肥沃的土壤,沉淀着深厚与绵长。那些生动灵气的木偶身上,是一代又一代传承匠人的刻苦与艰辛。(贾春 杨颖 杨立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