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种子“体检”

【我在现场】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实验室里,码满了盛着各色种子的透明玻璃罐。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有的在清选种子,有的在测量重量,有的做着发芽实验。

  “我们正在对六瓣红大蒜和灯笼红玉米的种子进行‘体检’。”工作人员王璐介绍,“之后,经过干燥、封装,就把它们保存在种质资源库里了。”

  “种质?和种子有什么不同?”记者问。

  “简单说,种质=种子 遗传信息。”王璐解释,“过去,种质资源分散在育种机构、农民或企业手中,有不少面临遗失风险。比如,今天做‘体检’的种子虽然口感很好,但产量不高,很可能被弃种。把它们妥善保存起来,可以开展基因研究,为选育‘好吃又高产’的新品种打下基础。”

  说话间,王璐打开一扇厚重的门,一股冷气扑面而来。王璐解释:“这里是农作物种子的‘休眠舱’。在零下18摄氏度的长期库里,种子可保存10年。目前,这里已保存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4.7万余份种质资源!”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0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

编辑:王莹


(作者:邓亮 郭旭晖 陈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