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个好地方 | 一代农民艺术家的戏缘人生

“《若干意见》送温暖,柴米油盐都关联;《若干意见》送服务,老表走上平坦路……”今年6月28日,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十周年的日子。为了感恩国务院对赣南革命老区的关心关爱,连日来,由宁都卫东文宣队自编自演的农民戏在当地巡回上演,深受观众喜爱。

“老黄编的戏就是好看,他把我们老表的心里话都用戏唱出来了。”“老黄写的戏贴近生活,我们都爱听爱看。”几句戏词,唱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群众口中的老黄,是宁都卫东文宣队创始人兼编导黄抡堪,也被人称为“戏痴”,由他带领村民创办的卫东文宣队,先后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本人被评为2022年上半年“江西好人”。

牢记初心 唱响时代主旋律

近日,吃过晚饭,宁都县赖村镇围足村村民手拿小板凳,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开始向村头的古戏台走去。

晚上8时,演出准点开场。

“渔鼓声声震天响,欢声笑语把道情唱,《若干意见》出台来,赣南处处大变样……”跟随村民的脚步,记者走到戏台前,看见几名村民正在激情表演,台下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叫好声。

村民黄小兵指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告诉记者:“村里人都爱看戏,你看,来晚了好位置都被人占了。”

得知记者是来采访黄抡堪,黄小兵起身向人群扫了一下,随即指着靠近戏台前的一名老者说道:“他就是老黄。”

得知记者来意,看戏的几个村民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老黄是个‘老黄牛’,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编‘文明戏’为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老黄就是个‘戏痴’,他身上有很多故事值得采访。”……

“老黄那是没话说,每次党中央开完会,他都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编成戏进行宣传。”宁都卫东文宣队党支部书记黄解放一边说,一边将记者领到黄抡堪身边。

黄抡堪1938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中师毕业后一直教书。1968年秋,从教育系统下放到赖村后,他就与围足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他创办卫东文宣队,他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接受组织安排。

就这样,几十年来,黄抡堪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在他的带领下,全体队员上下一心,使得卫东文宣队逐渐发展壮大。而作为编导的黄抡堪不仅要负责全团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编写剧本,一起参与排练节目,遇到农忙时更是要身兼数职,但他始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54年来,黄抡堪与文宣队的伙伴们始终坚持“为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足迹遍及宁都及周边县市的村村寨寨,目前演出超8000场次,观众超400万人次,其中他自编的文艺节目就有200多个,谱曲700余首。

紧跟党走 为党而歌终不悔

演戏难,编戏更难,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编成“文明戏”更是难上加难,对于黄抡堪这位“编外”宣传员更是如此。黄抡堪除了刻苦学习,就是努力钻研。

“以前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全靠一部收音机,每天早晚都要听,听到好的就记下来。白天劳作间歇,和农民坐在田埂上聊天,听到好的故事,好的素材,我就拿工分本的反面记下来,再结合党的方针政策改编成顺口溜、快板、剧本。”黄抡堪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学习传唱,后来他自费用钢板刻蜡纸,再用手工油印机一张一张地印出来,然后发给剧团每一个人。

为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工作,黄抡堪付出了毕生心血,可他对自己和家人却亏欠太多。

1987年,黄抡堪带着文宣队到邻县于都演出,本来计划演出半个月,没想到,文宣队被一个村一个村地“抢”着去演出,不断地加场,结果连续唱了3个月。因为当时许多村都没通电话,无法及时联系,演出结束后,黄抡堪回到家中才得知80多岁的老母亲一个月前已离开人世。

1991年,县里要求卫东文宣队编排一台戏到各乡镇巡回演出。连续几个月,黄抡堪几乎日夜待在队里写剧本,家务活全都丢给了妻子。不幸的是,54岁的老伴一人在家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地,因救治不及时离开了人世。

老母亲和老伴的相继去世,成了黄抡堪心中永远的痛,但没有动摇他为卫东文宣队工作的决心。

许多人都不理解黄抡堪,说他太痴、太傻。黄抡堪却说,他是党培养的师范生,受党教育多年,为党工作苦也乐意。

黄抡堪在收集整理演出曲目

黄抡堪一直紧跟党走,编节目时,都要对照广播、报纸上的内容,党宣传什么,他就编写什么。1987年,怀着对党的无限崇敬,黄抡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身体吃得消,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如今,84岁的黄抡堪虽然耳朵有点背,但他依然热心地帮卫东文宣队整理资料,编写宣传节目。

一路风雨兼程,信念是他的支撑;一片赤子情怀,热爱已化为本能。正因为对党的宣传事业的执着与坚守,54年来,文宣队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黄抡堪为党而歌的情怀始终未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