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家金农大师所言“难谐众耳,唯擅孤吹”,是纵丰利先生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先生喜静,也能享受“孤独”带来的灵感。作为外来书画家,“景漂”十数年,他“沉”到景德镇陶瓷文化中,致力于将中国书画与陶瓷“两大国粹”有机糅合于一体,展现在世人面前。
纵丰利,号半觉,1962年出生于萧县,江西省非遗代表传承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
▲
王锡良题字
01专业人做专业事
回想初到景德镇的那段日子,纵丰利说“有点后悔,后悔把过多精力放在研究喷釉、制瓷等工艺环节”。
醒悟的他,逐步调整方向,主张“专业人做专业事”。
▲
画坯
景德镇作为中国千年瓷都,陶瓷工艺服务链在全世界是最完善的,从选泥、拉坯、利坯、施釉等到后期烧制一条龙服务,应有尽有。
于他而言,研究陶瓷工艺并非他的长处,也并非他的兴趣点。
▲
《和气》
景德镇陶瓷工艺领域,大拿很多,做了很多年,也做得非常好,所以,他想做的是汲取他人之精华,博采众长。
纵丰利的长处是中国书画,如何站在景德镇陶瓷精湛工艺上丰富书画艺术,这是他擅长的。
▲
四条屏
他觉得,他有一种责任感——把景德镇陶瓷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书画是传统国粹,陶瓷也是国粹,到一定高度上,想把这两种国粹糅在一起,展示在世界任何人面前,形成中国最独特的,既有陶瓷美,又有书画美,谁都无法替代的东西。
02难谐众耳 唯擅孤吹
不过分苛责陶瓷工艺,“找窑口”成了纵丰利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注:窑口指烧瓷器的地方。)
“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个窑口试试,直到找到能烧出满意作品的窑口。”
景德镇有很多窑口,大同小异,但他要寻找的就是“小异”。
▲
《心》
他接触到的窑口,有十几二十家都声称能烧制釉里红,但每家烧出的效果都不一样,因此,他需要一个个窑口去试验,去寻找“心中的东西”。
“难谐众耳,唯擅孤吹”是纵丰利很喜欢的一句话。他认为,“孤吹”并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不盲从、不动摇,有自己的创作,独特见解。能把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才觉得高兴、有趣味。
▲
《相见观》
寻找窑口试验的过程,其实是纵丰利与窑口主人“双向成全”的过程。“我把我的思路、想法告诉他,想要烧出什么样的效果,他再按照我的说法去做。”纵丰利在谈到找窑口的经历时表示,窑口主人看到烧出的作品很好,也非常感谢他,这是艺术与技术碰撞出的火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全。03艺术叠加 1+1>2
纵丰利身上散发的艺术,是文人的气息。
交谈间,纵丰利泡上一壶茶,从茶盘上夹起一个茶杯——“自在”。
“鱼在水中游,多自在。”
▲
汝窑杯
茶杯是他自己创作的汝瓷作品,茶杯外立面书写着“自在”二字,杯中则画了一条小鱼。他说,当初画的是一条大鱼,但在烧制过程中,釉料沿着杯壁往下堆积到一起,就变成一条小鱼。
这就是陶瓷的魅力,一件作品进窑后,窑门打开之前,你永远无法预知烧制的效果。
▲
汝窑杯
在中国陶瓷史上,汝瓷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中国器具文化延续至今,汝窑已成为中国瓷器的绝笔代表。
在汝瓷上融入自己的书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感受,快哉!
▲
《有余》
绘画画得好不好,不在于形似,而讲究形神合一。所谓“写生”,诠释的就是一个“活”字,艺术在于活。书画创作中,灵魂是线条,点线面表现出来,内行才能欣赏其中的美。
▲
《吉祥》
书画艺术叠加陶瓷工艺之绝妙,这是纵丰利一直在追求的,他的艺术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集陶瓷工艺之长,助推书画艺术之美,进而升华,达到1+1>2的效果。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