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花丝镶嵌”,金火夺天工,匠心致和美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寥寥数语,便高度概括和赞美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种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首饰工艺,被列为“燕京八绝”之一。

需先淬炼金抽成细丝,用工艺繁琐的手工技法,将薄至蝉翼、细如毫发的金丝勾勒成芝麻般大小的纹样,再“编织”为首饰。因而也有“采金为丝,金上刺绣”的美誉,成品繁复华丽,巧夺天工。

因其技艺门槛高、手工难度大,因此在古代中国,花丝镶嵌是宫廷御用的工艺,凸显皇室尊贵。

如明万历金丝蟠龙翼善冠、清乾隆金瓯永固杯、清朝金镶四龙戏珠镯等文物珍宝,皆为花丝镶嵌的传世之作。

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PART 01

历经千锤百炼,凝结手艺人心血的“丝”

-

花丝镶嵌起源于商代,历经东周汉唐宋发展,至元代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到现在已有近四千年历史。这门工艺在汉代时称为‘焊缀金珠’,也叫‘细金工艺’。它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以堆叠编织等技法做成造型,再将各部位造型焊接起来,加上点翠和宝石镶嵌,工艺十分复杂精细。

花丝镶嵌,包含 “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大工艺,每种工艺细分起来也是千变万化。

一件花丝首饰,一个熟练的匠人平均需要1.5~2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制作过程需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化料:先将金料在1064℃的高温下熔化成金水,倒入油槽冷却成小金条。

压条:小金条通过反复碾压、火烧、再碾压、再火烧之后变成粗丝。

拔丝:将粗丝放入专用的拉丝板,手工反复拉制,让粗丝越来越细,这期间全凭手上经验,要均匀用力。一根1g金丝可以拉成5米长,直径仅仅0.12mm,几乎和头发丝一样细。

后续还有掐丝、填丝、焊接、攒錾、打磨五项工序,这是匠人对极限的挑战,纯熟的技艺、高超的审美、持久的耐心,缺一不可。

可以说,花丝镶嵌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而又弥足珍贵,或许,这正是乾隆皇帝钦定其制作皇家礼器的理由——唯有极致的工艺才能衬托天家雍容,唯有传世的经典才能承载千年礼乐。

PART 02

民之用,国之礼:此为经典

-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除了典范性和权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多向阐释空间,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内化出新的内涵。

过去,花丝镶嵌深藏宫苑,只为帝后王公服务。然而在旧王朝分崩离析之后,花丝镶嵌并未就此归于历史的尘埃,而是回到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新中国对外的一张国家名片,以全世界通行的艺术语言,为国家赢得了友谊和外汇。

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接触花丝镶嵌,专业团队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

他们借鉴国外石镶首饰的工艺和审美进行创新设计,拓展了花丝镶嵌的产品边际,研发出一批价格亲民、纹饰形制符合时下审美的首饰、挂饰与摆件等为民所用,并对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品进行改良,赋予它们新的生机,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陈列品。

现在的技艺能让花丝镶嵌艺术更生活化,让花丝镶嵌文化深入民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用才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花丝镶嵌曾多次被选为国礼,亮相于G20峰会、APEC等国际化舞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和雅与美好。

从古时到现在,花丝镶嵌走过了千年的历史,但是它并没有被时间所埋没,反而更加大放异彩,成为今天中国工艺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世界感受来自中国的华贵璀璨之美。

七一勋章、友谊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共和国勋章……这些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奖章频繁出现花丝镶嵌的身影,恰恰说明了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焕发着新的生命光彩,映照出大国文化的魅力和荣耀。

注: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来源:腾讯新闻

编辑:王莹


(作者:邓亮 郭旭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