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村历史文脉 打造多彩和美乡村——宁都县小源村的华丽嬗变

小源村位于江西省宁都县东山坝镇西北部,面积13.1平方公里,有922户3148人,是“十三五”脱贫村。该村红色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资源富饶。近年来,宁都县小源村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传承乡村历史文脉、打造多彩和美乡村目标,坚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脉传下去,让乡村旅游热起来的发展路径,通过一手抓历史文脉传承,一手抓村庄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小源模式”之路。该村2021年被评为江西省“红色名村”、江西省民主法治文明示范村、江西省第七届文明村镇、全省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村党支部2022年被评为赣州市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宁都会议”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选为第六批赣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瑞金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在古祠堂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

“三位一体、四个结合”,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第一,夯实文物保护利用发展基础。宁都县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环境提升”三位一体的方式,强化小源村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一是高标准做好保护修缮。近年来,宁都县专门成立宁都县革命旧址旧居保护修缮工作领导小组,多方筹资600多万元对村里的革命旧址、旧居进行保护修缮,遵循文物修缮的原则,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进行施工,一批革命文物的得以留下来。二是高品位做好展示利用。对革命旧址、旧居保护修缮后,宁都县还深挖其历史内涵,延伸革命文物价值功能,在旧址、旧居内结合历史文化进行专题陈展,先后做好“宁都会议历史陈展”“毛泽东旧居复原陈列”“宗祠文化艺术展”“小源村史展”等陈列展览,同时配备讲解员志愿队,使革命旧址旧居的每一处文物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三是高质量做好环境提升。按照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要求,对小源村革命旧址旧居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提升,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使革命旧址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了文保单位的研学和旅游环境。

第二,激发文物保护利用发展活力。宁都县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研学、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做到“保护和利用并行,传承与发展同步”。一是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打造思政大课堂。革命旧址、旧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宁都县充分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在小源村革命旧址开发现场教学课、党性教育课、“五红”活动等,让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厚植家国天下情怀。二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结合,打造文明新风传播阵地。深入挖掘旧址旧居精神内涵,将苏区精神、革命传统、家风家训等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中,利用革命旧址,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明新风传播阵地。如今,革命旧址旧居已成为村民开展理论学习、培训理论宣讲员,培育文明新风,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三是与红色研学相结合,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如依托宁都会议旧址群,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成立了村级企业—宁都县泓源训练营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红色研学课程,形成了集“吃、住、学、练、游”为一体的特色红色研学模式。今年以来,小源村已接待各类观众达10万人次。四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秀美乡村,以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近年来,宁都县整合交通、农业、文化、教育等专项资金,先后投资5000万元建设小源秀美乡村,建设有红色文化特色的五星广场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百姓大舞台、抖音广场等文化设施,极大提升了小源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在古祠堂创办的乡村大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古为今用,让历史文脉传下去

历史文化遗产来自生产与生活,小源村通过传承发展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遗产与生产生活接轨,并融入当下的生产生活之中。

一是古祠新用,让遗产发挥价值。小源村有各种古祠堂、古祠庙28座。近年来,宁都县通过不断修缮保护,小源村大部分古祠堂、古祠庙均得到了有效保护。为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小源村在古祠堂、古祠庙中办起了学堂、课堂、食堂。如在曾氏祠堂(翰林古第)开办乡村大学,内设100多张木质课桌椅、两台60英寸电视、投影仪等设备,使其成为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的重要基地;在文彦祠设立村史馆,其成为引领村民聆听家族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场所;将孔怀居建设为民俗参观景点,是游客必去的参观打卡点;在追远祠成立了颐养之家,这是宁都人民敬老爱老传统和老有所养在小源村的具体体现。古祠新用,让祠堂文化在小源村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引领新时尚。

二是古灯沿用,让遗产重回生活。小源村保留了诸多客家民俗活动,如扛灯(添丁灯)。扛灯习俗从明朝一直延续至今,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添丁之家出灯,全村老少同游,挨家讨喜,串户祝福。扛灯过处,鞭炮齐鸣,焰火升空。扛灯习俗的延续,饱含着古代客家人的创造智慧,是宁都人民对古代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宁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留住乡愁、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三是古布远销,让遗产产生效益。夏布织造在小源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是当地特色,多用来缝制夏令服装或制成蚊帐。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还成立了小源织布分社,其规模和影响非同小可,年外销夏布逾四万匹。为进一步弘扬和振兴夏布织造技艺,宁都县在夏布传承人挖掘培养、提供展示展演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如今,小源村的夏布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夏布织造依旧是小源村农户的经济来源之一。

融合发展,让乡村旅游热起来

小源村综合利用红色、古色、生态等各类资源,着力做好“旅游+”融合文章。2022年,小源村取得了旅游人次超1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500万元的不俗成绩。

一是实现了乡村旅游与优秀文化的深度融合。小源村充分挖掘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在村里生活和战斗过的事迹,讲好“毛泽东与勺子糕包米糖”“毛泽东帮房东割禾”等红色故事;充分运用祠堂族谱上的家训家规,弘扬客家先民“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的精神品质,并吸引中国作家到小源村开展新时代文学实践活动。

二是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的多元融合。小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产业,形成了“山上有脐橙,山下有大棚,田里有水稻,水里有白莲”的观光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小源村已种植脐橙4000余亩、大棚蔬菜500余亩、水稻近千亩、白莲600亩,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也解决了采摘、销售等问题。

三是实现了乡村旅游与休闲民宿的有机融合。为推动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解决村里闲置民房等问题,小源村充分联合宁都县泓源训练营有限公司,积极吸纳周边村民闲置房屋,将其作为村民入股股份,用于民宿开发建设。公司出面对闲置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村民作为股东参与民宿的经营管理,按照利润40%分配给民宿业主的模式,共租用、装修村民民房55间,新建小木船4间,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小源村村史展

小源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是凸显了示范带动作用。宁都县“三位一体,四个结合”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以及贵州、陕西、安徽、内蒙古、吉林、山西、福建等10余个省区市文物部门先后考察、调研了宁都县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对小源村的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宁都县将小源村的成功经验在全县范围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是传承了乡村历史文脉。宁都县深挖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强化修缮保护、展示利用、传承发展、古为今用、融合发展等措施,实现了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存在新时代得到了有效的延续,实现了与当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是巩固了乡村振兴成果。小源村通过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使20余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焕发生机,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颜值;通过让历史文脉传下去,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加速形成,使乡村精神风貌更加和谐有气质;通过让乡村旅游热起来,直接带动周边餐饮、农副产品、民宿、研学等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让乡村产业发展更加兴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