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井源,人间至味清明果!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一场春雨过后,湛田乡的井源村笼罩在迷蒙的云雾里,回乡祭扫的男女老少围聚在一起闲话家长,村妇们也开始张罗起独具特色的“清明果”来。

每年的三四月,宁都乡间的田埂、草地上,都会遍布一种特殊香味的绿色开花草本植物,每株长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我们叫它“寒食菜”,也便是中药植物“鼠麴草”。每近清明,井源村的妇娘子便结伴采摘“寒食菜”,用它做的清明果黄绿相间,隐隐有股子清香。

清明果好吃,制作过程可是严谨的。除了准备足量的“寒食菜”,村妇们得将头年秋收留下的禾草烧成灰,倒入井水煮出禾草灰碱水后,用来浸泡事先准备好的“梗米”。

“梗米”浸泡需要一个过程,村妇们也是不停歇的。倒出“寒食菜”将其切碎,待锅里煮熟后再捞出捣烂,这期间也是妇娘子相互打趣揭家中男人短处的快乐时光,制作清明果的主家家里笑声一片,小孩们追打嬉戏好不热闹。

“梗米”浸泡好了,能干的村妇一手勺起“梗米”舀入磨芯,一手握着磨柄快速旋转起来,黄绿色的米浆就那样顺着磨盘汩汩地流入桶里,满满当当一大桶米浆混合捣烂的“寒食菜”倒入锅中熬煮,小孩们便围在灶前紧盯着米浆由稀到稠再渐成米糊状,米糊在村妇们锅铲不停的搅拌翻转中越来越稠,灶膛火候也是全凭经验掌握的,想来这是清明果制作最为关键的工序。

一锅下来,村妇们头上冒出的热气与灶台的水汽融为一体。同时,一阵阵夹带野菜气息的糍耙米果香味也在房前屋后弥漫开来。井源清明果一般做成条状,当地称之为“牛舌果”,有的也将剁好的荞头、猪肉、莴笋等馅菜包入米糍团封口,与早餐店里的包子如出一辙。捏好各种样式,最后再放入木甑蒸熟,一个个地道的“牛舌果”“菜团子”也就新鲜出炉了。“来来来!都来尝一下,很好吃的。”主家热情地招呼我们,而一伙年青的妇娘子忙起了自拍,发个朋友圈或者刷一个抖音,屋内笑声融融,一派忙活后的暖色,让我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来不及吃完的“菜团子”,举起相机留下村妇们最美的瞬间。

作者:赖青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