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篷车上的科普“启明星”们

4个月、52个站点、23000公里……

从今年的5月21日广东首站开始,一辆辆搭载着20余项前沿科技的大篷车如同流动的“科普博物馆”,把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科学知识送到了超183000名青少年身边,先后在湖南、云南、四川、上海、浙江等地落地巡展,跨越山海,让科技的火种在祖国大江南北接力传承。

科技大篷车还在继续前行,在这一路上,我们遇到了许多热爱科普的朋友。

他们不是科学家,但却以传播科学为己任;他们用知识做“原材料”、在校园做“实验场”,探索科技,成就梦想;他们不辞劳苦、辗转而行,从城市到乡镇,为无数孩子奉上“科普盛宴”,将孩子们带入奇妙的科学世界。

恰逢2022年“全国科普日”,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科普路上的“启明星”,听听他们的故事——

起飞科技梦的“无人机大王”

9月17日,“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科技大篷车浙江站于杭州首发,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少年的身影,他在直播间与主播一起为大家奉上了“科技盛宴”。他叫刘宇博,一名普通的高二学生,因为热爱科学、喜欢科普,来到这里。

刘宇博的科学探索之路,因无人机而开启。

一次机缘巧合,年岁还尚小的刘宇博接触到了无人机,这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家伙,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此后,刘宇博迷上了无人机,了解背后技术原理,学习编程操控机器……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让无人机升入天空后,他兴奋得又蹦又跳,成就感爆棚。后来,他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获得了浙江省一等奖。

做科普也是误打误撞。

兴趣最浓时,刘宇博经常在户外飞无人机,总会引来不少人围观。特别是孩子们,最喜欢缠着刘宇博问东问西,他尝试着用有趣易懂的语言解答。后来的某天,刘宇博恍然意识到,这就是科普!高中加入无人机社团后,他也常在训练、备赛之余,向同学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在喜欢“烧脑”、热爱科学的刘宇博看来,科技实在太有趣、太有魅力了,他尤爱各种改变生活、“预见未来”的“黑科技”。这次参加直播活动,刘宇博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走近人工智能、走进科学,和他一起来一场与科学的双向奔赴。

刘宇博参加杭州站科技大篷车直播现场(左一)。

乡村科学课堂的“魔法师”

作为本次科技大篷车活动的支持伙伴之一,由中国科协打造的品牌“科普中国”,拥有一支遍布全国、独特的科普队伍——科普中国信息员,他们多来自基层,爱好科普传播,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人;郑爱东就是其中一位。

沿着南京市浦口区浦乌路一路向南,距离安徽和县不到10公里之处,有一条双车道的乡间水泥路。小路深处,于村落间,静伫着乌江小学。多少年来,副校长郑爱东就是沿着这条小路,带着学校的孩子们去参加各类科技比赛,拿回了一张张奖状。

一所乡村学校,曾经的乌江小学别说拿科技奖了,就连科学教育都是一片空白,是郑爱东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郑爱东的科学课很有特色。比如:讲到恐龙灭绝时,他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辩论,却不会轻易地抛出“标准答案”。在郑爱东看来,科普不能全盘输入理论知识,要用新奇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关注科学,主动汲取知识,“科普就是一个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过程。”

科普自然少不了科学实验,可学校的教具器材极度匮乏,郑爱东就自己动手做。一个旧光盘、几个饮料瓶、若干废纸板、蜡烛和气球……在郑爱东的手中,生活中各种不起眼的小物什最后都能“变身”为科学道具,就像一个“魔法师”,带领孩子们徜徉于神奇、快乐的“科学之旅”中。

“我是一个点火者、引路人,用科普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引出一条路。”郑爱东以乡村校园的科学课堂为起点,播撒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他说,未来还会在科普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科学火苗,让他们从小追求科学思维,拥有求真精神。”

郑爱东给学生们上科学课。

被追着问问题的“孩子王”

从东莞到广州,再到清远、佛山、肇庆、深圳,历时40天、行程超2000公里,郇英杰追随着科技大篷车走过了广东6城、16所学校。一个多月下来,郇英杰成为了学校的“孩子王”,每次活动都被热情的孩子们问各种好奇的科学问题,身边的同事发现他暴瘦了十余斤,但他自己收获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快乐”。

大篷车走进了不少乡村学校。这里的孩子们对大规模的AI展还是头次见,兴奋之情可想而知。大篷车刚驶入校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围了上去,叽叽喳喳问个不停:“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人吗?”“它可以教我学习吗?”“它会替代我们人类吗?”……虽然毫无准备,但郇英杰还是挺开心,尽己所能地答疑解惑。

作揖卖乖的机器狗、眨眼卖萌的火星仿生猫、会猜丁壳的机器人……展览当天,看着“身怀绝技”的各类机器人大秀绝活,孩子们兴趣更浓,追着现场工作人员讨教科学原理。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深深触动着郇英杰,“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快乐,我也感受到了科普的快乐。”

郇英杰收获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成就”。

随着大篷车走过一所所学校,郇英杰听到的最高频次的话是:“科技太神奇了,人工智能太有趣了,我以后也想成为科学家,研发出更多科技产品。”从第一次听到时的意外,到后来由心而发的惊喜、感动,郇英杰也真正认识到了“大篷车”的价值所在,“在孩子们的体验中,将科普真正落地,撒播科技的种子。未来有他们,中国AI大有可为。”

郇英杰在科技大篷车的活动现场。

带着科技回母校的“学长”

“学校变得不一样了!”这是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母校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的王清尧最大的感受。这次回来,他作为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工作人员,带着科技大篷车来到了学弟学妹们的身边。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有了不一样的‘面容’,不只是学弟学妹,老师们通过一堂又一堂课的体验,都会对这些最前沿、先进的科技产生强烈兴趣,也有着深深的震撼。”服务母校以来,王清尧不知道回答了多少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知识问题,在无数学生心中点燃了“AI火种”。

“什么是科普?怎么做科普?”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扰着王清尧,这次回来他有了一些新的感受。用自己的点滴微光,点亮传播科学的“火炬”:和电教员交流,他常传递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成果;和老师开系统应用会议,他把“智慧教育”掰开了揉碎了讲得通透,让教育科技的“智慧之光”真正照亮校园;偶尔还办个“微讲座”,将AI知识传播得更广更深……

“科普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只要有心、愿意行动,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做好科普,为‘知识中国’献一份力量。”王清尧说,今后将继续立足自己的工作普及AI知识,让AI扎根于更多青少年心中。

王清尧工作图

让AI大篷车驶入城市乡村和学校,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三年。

2020年,一辆“流动的声音博物馆”AI大篷车从大别山发车,沿途记录小康路上的战贫之声。2021年,“长征路 强国梦”党史大篷车走过八千里红色之旅,回眸建党百年的岁月峥嵘,见证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今年,“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2022科技大篷车继续发车,深入城市乡村、中小学校,载着“未来梦”“科技梦”的大篷车,将前沿的科普展带到全国各地青少年身边。

除了大篷车,我们也在用更多的行动将科技的“种子”撒向更多的地方。

在广州、在西安、在长沙……我们联合未来论坛举办的“追星就追科学家”校园公益科普活动走进一所又一所校园,带领青少年开启神往已久的“科学之旅”,点燃“科技梦”。

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我们打造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承担着科技传播的重任,以更加丰富、多元、立体的形式将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

于科普、于创新,我们一直在行动,致力于传递中国“科技声音”。

来源:科大讯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