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播为代表的网络文艺,正与主流文化深度融合

近日,舞蹈名家杨丽萍和17位舞蹈主播在直播间同台共舞,引发了广泛好评。无独有偶,此前覆盖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曲剧、评剧等剧种的“大戏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动,也连续10天送上了近百场精彩的线上演出直播,使得广大戏迷在家足不出户就过足了戏瘾。

无疑,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作为网络文艺新形态的直播已经实现了与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等舞台艺术的深度融合。在不到3年时间里,网络直播就完成了从最初的舞台艺术的辅助、补充形式,到成为舞台艺术的新的媒介形态和新的艺术形式的阶梯式发展。过去的舞台艺术,无论是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戏曲艺术,还是话剧、歌剧等外来艺术门类,都受到剧场、固定时间等具体时空的限制,即便是国家大剧院这一类顶级的剧场,真正能够保证视听效果的区域和席位也依然是有限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的指数式发展,我国的直播行业在完成了放量式增长、阶段性盘整、积极“走出国门”等周期之后,已经进入到了与主流文化深入有机融合的新的发展阶段,成为舞台艺术的新的媒介形态和新的艺术形式。直播行业所积累的稳定的传输、存储设备和技术及相关行业标准,不再拘泥于传统广播电视体系的时空限制,形式上也更为灵活。

更为重要的是,依托于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移动互联网,通过4G、8K和全息扫描、扩展现实等技术,直播几乎可以为绝大多数观众提供远超线下传统实体剧场的时空限制的视听体验。直播用户可以在直播平台上享受“全员C位”“全员第一排”的顶级视听体验,这打破了线下传统实体剧场的“等级化”视听体验,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也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过去舞台艺术在线下传统实体剧场所要求的场地、灯光、音响、伴奏,甚至叙事、表演、走位等涉及艺术本体的内涵和外延的方方面面,也正在被作为网络文艺新形态的直播所重新梳理,线上的要求和标准日益成为影响舞台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前置性因素。尽管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但是直播等网络文艺新形态正在影响舞台艺术作为艺术本体的内涵和外延,这已经是浮现在历史地表的清晰的发展趋势。如果沉浸式技术取得突破,线上视听体验更具有舞台艺术特有的氛围感和仪式感,直播势必会将我国网络文艺发展推动到新的高度。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曾经受渠道、时空等条件的限制,非遗的弘扬和传承工作遇到了一些现实瓶颈。如今,凭借直播这一新兴媒介,非遗正在挣脱过去的局限,不断扩展覆盖范围。用户通过直播可以看到黑陶、木雕等我国非遗代表作的制作过程,感悟非遗的“物、技、礼、道”。与此同时,非遗的直播传播已经“破圈”,非遗传承人利用直播平台展示传统技艺之美,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产品也逐渐在文化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可见,直播正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更广阔的价值共鸣,显著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过去近10年来,我国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一般认识中的网络文学、数字阅读的发展阶段,其所迸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只体现为经济价值,它们的成果和结晶也同样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格局。例如,以网络游戏为载体的电子竞技就已经被纳入浙江杭州亚运会等影响广泛的主流体育赛事;再比如,网络剧领域,则不仅在类型上更为大胆地尝试和创新,也在事实上改写着连续剧的艺术本体范畴,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人世间》这样的现实题材主旋律连续剧也获得了海外内容方的认可,得以在非中国地区播映,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如今,进入到新发展阶段的网络文艺,正在产生更为多维的文化影响。借助直播这一舞台艺术的新的媒介形态和新的艺术形式,我国广大青少年群体正在走近戏曲等经典艺术,一些濒危剧种也在借助直播充分挖掘青年人才,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也主动选择通过直播传承戏曲文化。在这背后,正是以直播为代表的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广大青少年群体通过直播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内在地提升我国广大青少年群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而且对于我们展望新一代乃至下一代的文艺形态和文化样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都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启迪意义。

来源:半月谈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