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鱼须在水中看

好文章要慢慢地读,佳酿要慢慢地饮,有意思的城市要慢慢地品。今年Citywalk(城市漫步)成了潮流,人们从打卡到“读城”,为的是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脉、风物、人情,感受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

然而,现在有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或者古城区,总让人觉得“游了个寂寞”。或是只保留一个历史文化的空壳,没有真正沉淀文化和生活,按照刻板印象来打造,在内里填充同质化的小商品和餐饮店,千篇一律的奶茶、路牌、文创周边、特产手信,让人兴致索然待不住;或是把原住居民全部迁走,丢失了生活气息和文化传统,留下来的老建筑让人觉得冷冰冰的,变成物理场所而非文化空间,不自然、没生气、少活力。

与市民生活割裂开来,这样的城市空间悬浮在精修滤镜里,让人身处其中,仿佛进入了这个城市的平行世界。这样的地方,游一百次,“读”一千遍,也触摸不到城市脉搏,感知不到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我很喜欢一位作家的说法:“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的俭朴的农家妇女,看见有客来访,即使是熟悉的街邻,也会麻利地将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整洁洁,再来和客人说话。这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世代相传就是一种文化底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生活方式;留住生活方式,才有利于赓续历史文脉。而人们喜欢老建筑,喜欢逛历史文化街区,多半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沧桑和传奇故事——如果还能在这里遇上一个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愿意讲讲古,讲讲这条街的前世今生,才是更有意味的旅游吧。

民俗学专家刘魁立认为,“活鱼须在水中看”,强调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在民众生活中传承。只有融入日常生活,被看见、被需要,传统文化才能在活态传承中,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离不开长期的浸润。

就像“每逢端午必上热搜”的佛山叠滘龙船赛。在叠滘,“扒龙船”不是节庆表演,而是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叠滘少年,从父辈手中接过船桨,伴着鼓声长大,在“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争先、拼搏中,让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不绝。

就像接连火爆出圈的“村晚”“村超”“村BA”,村民们往往是撂下锄头去训练、放下筷子当演员,“很生活”,接“地气”,对体育的热爱、对乡土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就像观看《长安三万里》时,我们脱口而出的唐诗。唐诗是国人的美学启蒙,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从小看这些伟大的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梦游天姥,看他们记录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行白鹭,看他们哭呼昭王、笑问客来、漫卷诗书、永忆江湖……以至于只要环境相关或境遇相似,唐诗便如玉杵扣扉,叮叮当当,打开我们的心扉:得意时,想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了,想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心境豁达时,想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忧愁烦闷了,想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诗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文化烙印。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日用而不自知”,悄然涵养一生,还有比这更好的传承,比这更坚实的文化自信吗?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曹子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