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记忆】深圳龙岗:领略风韵独具的文化遗迹

深圳龙岗是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交融之地。龙岗作为深圳客家文化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客家围屋星罗棋布,民俗非遗传承绵延不绝。目前,深圳市龙岗区有196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依托鹤湖新居设立的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在2020年年底被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这也是深圳市龙岗区首家“国字号”博物馆。

事实上,除了鹤湖新居,龙岗还有浓缩了客家历史文化精华的梅冈世居和兼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正埔岭围龙屋等客家围屋,它们都是深圳东部地区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

梅冈世居:百年客家围屋风韵

梅冈世居是客家历史文化之精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它依然是独特的存在,放射灿烂的人文之光。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这座古宅承载了清代中晚期客家人创业、发展、辉煌等一系列历史和文化变迁。

图为百年客家围屋梅冈世居(来源:晶报APP)

20世纪80年代,梅冈世居是杨梅岗村赖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之后,赖氏族人搬离并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20世纪90年代,梅冈世居内的空地上建起了厂房,出租给经营者,梅冈世居被反复拆分,改造成出租屋,失去了“围”的特征,也再难寻觅到家的气息。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梅冈世居也在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它不断与时俱进,转化升级为“宜居、绿色、人文、智慧”的都市田园景区,留住人们对客家历史文化的记忆。

借助深圳市龙岗区城市建设和项目开发的契机,梅冈世居重新绽放光彩。

2011年,杨梅岗43万平方米土地被纳入城市更新范畴,其中就包括梅冈世居及周边部分古建筑;2016年梅冈世居被评定为深圳市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并被纳入首批客家古民居活化利用示范点。为了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客家文化,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方面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清空、修葺,一方面立足保护与传承,出台活化利用方案,致力于让古建筑为新城区增添文化魅力。

梅岗世居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651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6平方米。梅冈世居围屋的总体框架是以祠堂为轴心的形式,环环相套、层层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外部空间形态,并且有着极强的防御功能,承袭了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

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梅冈世居,而今依然静静地矗立着,别有一番韵味。

正埔岭:深圳传统民居的瑰宝

正埔岭围龙屋是深圳早期客家围龙屋建筑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深圳东部地区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

正埔岭围龙屋全景(来源:晶报APP)

正埔岭为清乾隆年间李氏朝铉公所建。先建围龙屋再建四横屋,两侧二横组成五套“斗廊式”单元房,均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围前有禾坪与月池,属典型的围龙屋风格。另有门楼和碉楼,均为清嘉庆年间所建。2012年,正埔岭被列为深圳市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7月,正埔岭被公布为深圳市龙岗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专家考证,正埔岭围龙屋具有四大价值。就历史价值而言,正埔岭作为深圳早期的客家围龙屋建筑之一,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科学价值角度上看,正埔岭围龙屋既带有客家先民原住地和途经迁徙地的文化烙印,又吸收了岭南建筑文化。围屋后设风水防护林,围外禾坪前有一半圆形的月池,建筑格局严整,是深圳传统民居的瑰宝。

历史悠久的正埔岭围龙屋建筑(来源:晶报APP)

正埔岭围龙屋建筑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前檐用丁头拱承托,中堂明间梁架为穿柱微梭梁帮榫造,梁下用雀替装饰,瓜柱承桁,做工古朴素雅。建筑规模宏伟、色彩质朴、布局严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社会价值方面,作为深圳较为罕见的客家围龙屋建筑之一,正埔岭围龙屋对挖掘深圳城市发展文脉,填补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有着重大的意义。

龙岗舞龙:活化非遗 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

舞龙是龙岗客家地区形成的一种以健体、娱乐、庆典为目的的民间活动。据62岁的龙岗原住民刘石养说,他父亲、爷爷过去是舞龙的骨干,逢年过节都参加龙岗舞龙活动。那时,舞龙的场面非常壮观,瑞龙翻舞,围观群众欢呼不断。

2016年年底,“中国学生舞龙舞狮训练基地”在龙岗中学正式挂牌。该基地的落户,为非遗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根据地”。

舞龙是龙岗客家地区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活动(来源:晶报APP)

近年来,深圳龙岗的舞龙艺术在挖掘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成为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深受群众欢迎。

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正在着力建设客家文化和滨水生态相融合的“客韵新城”、历史人文与现代都市相契合的人居典范,也在为龙岗强区建设以及深圳打造文明典范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深圳学习平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