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刑释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塘南村老罗的半生故事
□本报记者 江辉
“那时候只有20岁出头,由于年少无知,法律意识淡薄,一下子走错了路,浪费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日前,在南昌县塘南镇罗氏农庄,刚干完农活的老罗低头卷了卷弄脏的裤管,缓缓地、平静地和记者分享了他的故事。
老罗是塘南镇塘南村前丰自然村人,全名叫罗顺保,今年54岁。年少时,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老罗便早早辍学混迹社会,一心想要赤手空拳闯世界,却不慎踏进了犯罪的深渊。1988年,由于犯抢劫罪,老罗被法院判处服刑9年。枯燥的牢狱生活,给了老罗人生的第一次重击,也让他彻底醒悟,在管教人员和狱友的帮助下,老罗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在狱中积极改造。由于表现良好,28岁那年,老罗得以提前获释。
长时间的牢狱生活,让老罗沉稳了许多,出狱后的第二年,在亲朋好友的帮衬下,老罗顺利成了家,生活总算是步入了正轨。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安逸,老罗去工地打过工、食堂帮过厨,但在他的心中,总怀揣着一个不甘平庸的创业梦。“我当时的想法是,一辈子就这么算了太不值,有机会一定要干一番事业。”老罗笑着说。
梦想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过两年,机会来了。出于农业发展需要,当时的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养猪产业,老罗和家人一合计,拿着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果断办起了养猪场,依靠着诚信经营和踏实勤奋,经过几年的“折腾”,老罗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年生猪出栏量达5000多头,存栏量也有2000余头,年收入高达110余万元,老罗真正实现了他的致富梦。2004年,老罗还依托猪场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成立了南昌县塘南鑫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常话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曾经那段迷茫的牢狱时光,让小有成就的老罗时常泛起一个想法:为刑释人员安置一份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重新融入社会。于是,老罗主动联系之前帮助过自己的司法部门,将自己的公司作为政府的安置帮教基地,接收和安置刑释人员,帮助他们就业。“作为一名刑释人员,我能深刻体会到他们找工作的不易,所以想尽份心、出份力。”老罗说。
就这样,老罗的公司以及以后创办的罗氏农庄,都成了当地政府的安置帮教基地,每年负责接收和安置部分刑释人员。在这里,刑释人员和其他员工一样同工同酬。当刑释人员迷茫和无助时,老罗就以自己为原型,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当他们生活出现困难时,老罗主动援手,尽心帮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爱与温暖。农庄员工蒋平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他出狱后被安置在农庄上班,一待就是五六年。“老罗对我们很友善,都是老朋友了,我也愿意在这上班,心里面舒坦。”蒋平说。
自从作为政府安置帮教基地,老罗的公司和农庄前后接收和安置刑释人员20余人,得到了省市县司法部门的一致认可。“为让更多狱友有条谋生之路,他把公司办成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他的善举,不但解决了众多刑释人员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且减轻了社会治安压力,为社会安定和谐作出了贡献。 ”南昌县塘南镇司法所负责人文建新说。
记者眼前的老罗,皮肤黝黑,鬓角泛白,眼神略显疲惫,额头和眼角都布满了皱纹,一看就是常年辛苦劳作的结果。当记者问他是否还会继续坚持帮助刑释人员时,老罗脸色坚毅地回答道:“他们在人生历程中虽然有着不光彩的一页,但经过磨难后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帮助他们并向社会证明,刑释人员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书写崭新的人生篇章。”
这就是老罗的半生故事、他和刑释人员的故事,老罗还会继续讲下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