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状元不久大清就亡了,状元郎刘春霖在民国有怎样的遭遇 【前言】


当下,正值全国高考结束之际,等到各省录取分数揭晓的那天,便会产生各地区的高考“状元”,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而“状元”一词,正是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朝廷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打从隋朝开始,至光绪年间止,共产生了数百名状元,而刘春霖就是这些人中的最后一人,被人称作“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刘春霖旧照)


那么,这最后的状元郎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刘春霖生于1872年,是河北省肃宁县人,祖上世代为农,家境贫寒。后来,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谋了一份差事,母亲也在知府家中做女仆,日子稍有起色。俗话说,家贫出英才,小时候的刘春霖极为懂事,聪明善良,从不贪玩,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苦读诗书上。

1885年,13岁的刘春霖中贡生,然后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1901年,28岁的刘春霖中举人。

1904年,适逢慈禧太后70岁寿辰,设考恩科,和正科合并一起,因此录取人数相对要多一些,共计录取了270多名,刘春霖就是其中之一。在其后的殿试中,刘春霖一举拔得头筹,考中进士一甲第一名,成为了最后一名状元。

据说,刘春霖之所以能高中状元,还得感谢慈禧老佛爷的灵光乍现。在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便按例将考生们的试卷按名次排列,送呈慈禧“钦点”。排在头名的试卷其实并非刘春霖,而是一位名叫朱汝珍的广东才子。此人不但才高八斗,且文词华丽,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更是平添了几分主考官对他的好感。

不过,当时的清廷正值内外交困之际,慈禧一看到广东人,就想到革命党人似乎大多来自广东,顿生厌恶。再一看名儿,还带着一个“珍”字,又和“珍妃”联系起来,不悦之情油然而生,大手一挥,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在了一旁,委屈的朱汝珍最后只能屈居榜眼。

轮到第二份试卷时,慈禧心情顿时神采飞扬了,因为考生的名字叫做“刘春霖”,这不是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吗?看来这就是老天爷赐予我大清的幸运儿了。于是,大笔一挥,刘春霖就幸运地从第二名一跃成为了头名状元。


(慈禧旧照)


刘春霖状元及第的这一年,正值清廷风雨飘摇之际,为了维护其统治,清廷不得不打出改革的幌子,派人外出学习。刘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后一年,就被派往日本,考察学习国外政治,同去的还有同科进士王揖唐等人。

从日本归来后,刘春霖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期间,特地聘请刘春霖为总统府内史,相当于秘书长的职位。不过,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主要为袁世凯装点门面。

其后,在民国大总统走马灯似的轮换中,刘春霖一直都稳居总统府内史一职,同时兼任农事试验场厂长。在1920年和1921年间,刘春霖还分别代表当时的大总统,前往山东曲阜主持“大成节”祭孔仪式。这对刘春霖来说,是极为光耀和荣幸之事儿,也是值得他一辈子炫耀之举。

1928年,刘春霖因对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的时局深感失望,将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愤而辞职,隐居在北京的家中,过上了隐士生活。


(溥仪旧照)


1932年,日本人侵占东三省后,成立伪满洲国,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又登上皇位。日本人为了粉饰其侵略行径,曾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出任伪满洲国教育部长,被他一口回绝。事后刘春霖曾痛心地说:“我因一时糊涂,曾参与了张勋复辟的闹剧,一直深感自疚,怎么还能再卖主求荣呢?”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同刘春霖一道留学日本的同科进士王揖唐沦为汉奸,成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此时的王揖唐又想起了刘春霖这块状元招牌,想请他出任伪教育方面的要职,同样被他严词拒绝。

在一再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派出宪兵队抄了刘春霖的家,并把他的家人赶到街上,抢夺了他为数不多的,历年收藏的各种书画珍宝。无家可归的刘春霖只好到处找人说情,在花费重金后,日本人才允许他搬回自己的家,把部分财物归还了他。

自此,心灰意冷的刘春霖闭门谢客,一门心思地钻研诗词,研究训诂、音韵,来往朋友也极为稀少了。

刘春霖身为最后一位状元,可谓博学多才,其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造诣颇深。尤其是在书法上,刘春霖更是自成一体,其小楷字属于馆阁体,清秀挺拔,柔中有刚,方、圆、刚、柔相济,浑然一体。

刘春霖的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在书法界更是有“大楷学颜、小楷学刘”之说。

晚年的刘春霖体弱多病,1942年1月,他旧病复发,虽请人多方治疗,但仍见效甚微。1月17日,刘春霖在北京老家中溘然而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