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湖区八一桥街道芭茅巷社区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行招标,改造涉及170栋约5722户居民,改造内容包括立面改造、屋面防水、路面改造、雨污水管道、强弱电线缆整治、通信改造、停车场改造、小区照明等。
今年重点改造247个老旧小区
东湖区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包括:八一桥街道芭茅巷小区;公园街道经堂巷小区;墩子塘街道张家厂小区、肖家路沿线小区;彭家桥街道省一建公司家属小区、文教路沿线小区;滕王阁街道李家巷小区、射步亭小区。
记者了解到,南昌市聚焦市民群众“家门口”环境,围绕市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和烦心事,办好老旧小区改造、城区街道改造、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等系列民生实事,进一步治理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大力实施全市1086个老旧小区三年改造计划(2020年-2022年),在已完成331个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按照“保基础、提功能、促品质”改造标准,因地制宜、延续文脉、留存特色,以普惠化“微改造”为主,综合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风貌。同时,结合小区改造,整治建筑屋顶脏乱差和“防盗窗”。2020年重点对24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约10万户,惠及市民32万人,其中“微改造”小区229个,综合示范改造小区18个。
改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记者了解到,老旧小区改造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重点整治老居民区、开放式社区、老工业生活区、老工矿企业住宅区,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品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南昌市提出,要完善小区水、电、路、气等保障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推动“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合理设置社区幼儿园、养老中心、医疗卫生、商业、文体活动中心等配套功能,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设智慧平安小区,努力把老旧小区打造成居住舒适、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整洁有序的美丽家园。
在改造中,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推广“方案共谋、点位共建、环境共管、效果共评、服务共享”的“五共”理念,依托民意决策改不改,依靠民情规划怎么改,依从民力共同参与改,将民主协商贯穿于改造全过程,改造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谋;改造中问计于民,达成共建;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评。
打造特色风貌街区 彰显“南昌味道”
传承历史、彰显特色。南昌市提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文化、街巷道路和特色景观,实施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挖掘文化底蕴,留住城市记忆,打造南昌特色风貌街区,以更加浓厚的“南昌味道”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对位于历史文化街区或具备产业开发条件的老旧小区,可引入社会资本,对民生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和提升,同时导入创客空间、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并参与后续运营管养,增添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既改善小区综合环境又传承历史风貌、打造特色小区。
引进物业、居民自治等方式长效管理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老旧小区后续管理情况纳入城市管理考核考评。市区两级财政要给予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后续管理一定的经费保障。
小区长效管理机制主要有三种方式:引进物业服务企业。聘请物业公司对住宅小区实行专业化管理,用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负责小区的各项服务工作。街道(乡镇)、社区指导业主大会根据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不同价位、 质价相符的“菜单式”服务标准,通过投票选择合适的企业和服务标准,签订服务合同。
聘请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根据小区居民需求,聘请保洁、保安等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签订服务合同。
实行居民自治。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导下实行居民自治,通过民情理事会、业主大会等平台,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文章来源:南昌晚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