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遍地“果”满枝
——泰和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文化惠民进乡村、农技科普进田间……炎炎夏日,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泰和县,“红马甲”“小红帽”的身影随处可见,丰富多彩、贴心暖心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去年以来,泰和县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努力实现文明实践项目品牌化、“菜单”精准化、队伍管理常态化,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实践项目品牌化。为提升文明实践的影响力、向心力、凝聚力,泰和县积极探索,按照“县有特色、乡(镇)有品牌、村有亮点”的思路,精心打造了“民嘴讲堂”“田教授”“小编帮忙团”等1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服务项目,以及冠朝镇“家庭积分银行”、禾市镇“六点播报”、上圯乡“草帽歌”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个性化乡镇品牌,形成了文明实践特色项目百花齐放的动人局面。“历经千年风雨的槎滩陂,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在螺溪镇茶馆文化体验点“三都茶馆”,退休老干部钱名海讲述当地人文故事,引来群众拍手称赞,这是螺溪镇利用茶馆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体验点。
实践菜单精准化。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点单上菜、你需我供”,泰和县创新推出“群众点单、中心(所、站)配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的“四单”服务模式,制作“初心、政策、技能、文明、法治”等10个县级文明实践“总菜单”及100个“子菜单”。乡(镇、场)对照县级“菜单”分解细化,量身定做出当地的个性化、多样化“菜单”,确保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高度匹配、无缝对接。县、乡、村三级“菜单”出炉后,群众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点单”,文明实践中心视情况逐级配单派单,志愿者提供点对点服务,群众可对志愿服务满意度进行评分。“没想到通过电话‘点单’,不用去电影院,也不用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电影,影片还能由我们自己选!”沙村镇绵溪村村民何书梁高兴地说。
队伍管理常态化。泰和县组建以党政资源、社会组织和农村党员群众为主体的“万名红马甲志愿军”队伍,制定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双向反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志愿服务者及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积分考核、星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和服务本领,努力锻造一支高质量的文明实践队伍。目前,泰和县文明实践志愿者达1.06万人,涵盖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文明新风、农技科普等七大类。“参加了全省文明实践工作培训等课程后,我慢慢掌握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的‘诀窍’,老百姓也越来越爱听了。”马市镇江滨村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者罗小林说。
“花”开遍地,“硕果”满枝。如今,泰和正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理念,聚焦“高标准、创特色、出成效、常态化”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生命力。( 司马天民 雷艳 李歆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