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线上线下动起来
——写在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
本报记者 郁鑫鹏 实习生 肖智恩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唤醒广袤的赣鄱大地,运动健身就像一把开启日常生活的钥匙,为越来越多的群众带去健康、快乐和幸福。
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的8月8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在“全民健身日”来临前夕,就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组织网络、活动品牌、体系建设等问题,记者展开采访。
线上线下融合
不可否认,线上线下融合是今年热门的词汇之一。疫情暴发以来,我省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全民健身的新路径。
省体育总会、省羽毛球协会今年新创的江西百县羽毛球联赛,正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个范例。各县(区、市)是联赛的分赛区,每个分赛区的预赛、半决赛自行组织在线下举行,但各分赛区的赛场、赛况、赛果、积分、排名等信息通过一个运动APP即时在线上呈现,大家一目了然,最终各分赛区按积分排名组成代表队到南昌进行线下总决赛。
四年一届的江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今年进入到第六届。本届运动会有一个特点,即鼓励、引导多开展线上赛事活动,如火炬传递,会徽、吉祥物、奖牌、竞赛项目征集等均在网上进行。8月8日,运动会的线上火炬传递仪式将启动。同时,省体育局组织各地开展了居家健身、网络对战、技能挑战等线上赛事。
在各种赛事纷纷按下暂停键、各类运动场馆临时关停的时候,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我省体育部门积极开展新型赛事、探索新的科学健身方式。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指导,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并于6月1日启动的2020江西线上亲子运动会,短短时间就覆盖了全省11个设区市的小学、幼儿园,20天的访问量达521万人次,18.7万组亲子家庭在线报名打卡。
政策更加给力
家住崇义县锦绣华府2栋3单元502室的吴涛,越来越喜欢到离家不足1公里的阳明山健身步道上健身。就在上个月,崇义县阳明山健身步道获得江西首批示范健身步道荣誉。听说省体育局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100万元用来提升阳明山健身步道的软硬件条件时,吴涛表示非常期待更好的健身体验。他说:“现在,老百姓的健身条件真的是一年一个样。”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赋予全民健身事业新的起点。“目前,我省全民健身发展环境不错,既有政策支撑,又有经费保障。”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各类政策保障,出台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政策177项。一是完善综合性服务政策,如全民健身工作指标纳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评价体系;二是加强法律保障,如《江西省全民健身条例》列入省人大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三是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政策,如出台《江西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江西省“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四是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做好全民健身产业与我省大健康产业的政策衔接,如出台《江西省冰雪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江西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2019-2025)》,带动休闲旅游、体育培训、竞赛表演、场馆运营等体育服务业发展。
数据表明,“十三五”以来,省体育局统筹各类资金逾10亿元,支持建设了一批便民惠民的体育设施。在省级资金支持的引导带动下,各地投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经费25亿余元。全省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经费占比53.28%,人均全民健身经费31.17元。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场地设施建设,保障全民健身的各项赛事和活动开展。
体系日趋完善
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被称为群众体育“六边工程”。
以“六边工程”为抓手,我省不少地方在实践中给出生动答案。婺源县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部署,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县体育工作大会;定南县将足球融入基础教育,开设足球课程,安排专业教练为学生提供免费课外足球训练,形成“四个落实、三不脱离”的校园足球模式(落实场地、教练、课时和赛事;学习不脱离学校、生活不脱离家庭、交往不脱离社会);靖安县在城区引导组建注册体育协会21个,在农村建立9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实现全县11个乡镇75个行政村、7个社区全覆盖……找准发力点,构建新坐标,不断健全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236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0.486个,全民健身站点1.6万个,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延伸到村落社区。全省共有体育公园295个,86%以上的县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90.64%。全省年均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761场,近千万人次参与。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运动项目由原来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逐渐向路跑、网球、自行车、登山、徒步越野、冰雪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健身+”深入推进
近年来,我省体育部门秉承“开门办体育”的思路,采取主导、指导、引导的办法,调动各部门、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推动“全民健身+”深入人心、效应不断彰显。
我省鼓励各地主动寻求社会力量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建设体育设施,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用市场化手段,举办各类比赛、交流活动、体育表演和技能培训。南昌市改变政府包办体育的格局,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群众体育事业,向社会购买体育活动培训等共同服务,打造了如南昌城市定向挑战赛、南昌国际马拉松、中国梅岭国际越野挑战赛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
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融合、引领作用特别明显,如江西“天使”健身大联赛、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等。近年来,省体育局鼓励和支持各地各行业因人、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深化与卫生、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农业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大力开展行业系统健身赛事活动,在各行各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我省着力发挥地方政府、体育部门、社会企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南昌市篮球气模运动中心、中昌红土网球场、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新余仙女湖卡丁车赛场、铜鼓七星岭滑雪场、抚州硕果时代冠军冰场等健身场地的建成,有效弥补了公共体育场馆数量的不足,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加速了我省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运营市场化进程。我省持续深入推进实施体育“一县一品”战略,玉山台球、南康乒乓球、瑞昌羽毛球、定南足球等项目成效显著;大余丫山、庐山西海、婺源珍珠山体育特色小镇,充分发挥了“健身+”的作用,它们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和健康相伴,与幸福同行,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全民健身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健身早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