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疫情又是汛情 早稻增产是怎么做到的?

又是疫情又是汛情,早稻还增产了!原因是……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546亿斤),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20.6亿斤),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

不少小伙伴要问了,今年上半年又是新冠肺炎疫情,又是暴雨洪灾,就没消停过几天,这样早稻都能丰收,到底是咋做到的呢?

原因一:未雨绸缪,播种面积大增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表示,今年早稻生产虽然受南方部分地区严重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单产有所下降。

单产下降,咋还能增产?

这就要夸夸咱们国家未雨绸缪,提前为早稻总产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恢复早稻生产,休耕和抛荒田块得到全面恢复,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得益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全国早稻实现增产。” 李锁强说。

各地还反应,今年早稻受灾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要小很多。早稻主产区面积大幅增加给早稻受灾腾出了空间,为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了面积保障。

原因二:克服困难,春播抢播及时

年初以来,先有疫情来袭,后有汛情拦路,但我们顶住了重重压力,农业农村经济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影响,延续向好态势。

特别是在春播上,各地一步也没落下!

一方面,早稻主产区各级政府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全力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加强组织农资调运,逐户引导抛荒地复耕,积极鼓励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有效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春播气象条件对生产总体有利,促进了早稻前期顺利播种。在前期生产中,江南、华南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总体适宜,没有出现明显连续的低温天气。虽然3月底、4月初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部分地区出现过“倒春寒”,但因持续时间较短,影响有限。

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在农业生产中,只要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强化防灾减灾,只要应对措施到位、补救技术得当,大灾之年同样可以获得丰收。

原因三:虽有天灾,人力从未懈怠

目前,我国超过1000万亩早稻种植的省份有共4个,广东、广西受洪涝影响不大,湖南、江西受灾较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区历史上灾害频发,抗灾减灾意识较强——

一是灾害发生后,各地根据积水情况,采用机械排水或挖排水沟等方法,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渍水,退水之后及时追施速效化肥,促进了植株恢复生长。

二是各地十分重视防灾减灾技术落实,施好“送嫁肥”、打好“送嫁药”,做到了抢时栽插,以密补迟。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这根弦我们一刻也没放松!

原因四:科技助力,灾年亦可丰收

近年来,我国对水稻洪涝灾害研究比较多,减灾技术愈发成熟——

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了秧苗质量,增强了作物本身抵御灾害能力;

烘干设备为早稻抢收提供了保障,大幅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机耕、机插、无人机直播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田间地头,进一步提高了早稻生产效率;

对于被毁秧田,以及无法栽插的田块,因地制宜“早翻晚”,抢晴播种,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这也使得灾年丰收成为可能。

记者:乔金亮 林火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