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胡军华 记者 傅志刚)为切实改善新余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新余市扎实推进了农村公厕的建设及管理的相关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五六”工作思路,在2019年底提前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实现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水冲式无害化公厕。
“四种模式”促建设
新余市农村公厕建设紧紧围绕“安全、节约、舒适、美观、实用”要求,因地制宜,采用了四种建设模式。一是利用闲置房、旧住房建设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优先利用闲置的村级活动场所或旧有住房改造成公厕,尽可能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极大节约公厕建设成本,减少建设投入。通过这种模式已改造公厕42座。二是旱厕改建为水冲式建设模式。优先对原有2176个旱厕进行改造,这既有效减少污染源,又迅速推进了公厕建设。目前已改造旱厕1090座。三是“拆三房”材料建设模式。结合正在推进的农村“拆三房建三园” 活动,鼓励各地在公厕建设中就地取材,旧物再利用,既降低建设成本,又避免了资源浪费,一举多得。据统计,已有2161座改(新)建设农村公厕通过“拆三房”实现旧物再利用。四是装配式建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 “钢城”资源优势,把装配式建筑与农村公厕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新建公厕一律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形式建设。实体工厂化生产、一体化吊装、标准化施工现场整体装配。其漂亮的外观造型、较为完善的功能,以及较高安全系数、较好的环境卫生得到群众的认可。目前已新建400座装配式公厕。
“五条渠道”筹资金
新余市农村公厕积极整合各类涉农政策性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做到多方筹措,多方发力。五大渠道八方融资:一是整合各类涉农政策性资金。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用足用好现有旅游公厕建设奖励资金、新农村建设点专项资金、扶贫挂点帮扶单位资金、以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水库移民、苏区振兴、生态保护、环保等上级政策性扶持资金。二是引导社会民间资金。主要是鼓励地方商会及工业、房地产、建筑、农业、工商等行业协会、社会爱心人士出资捐助。据初步统计,仅水北商会就捐建农村公厕19座。三是鼓励农民投力投劳。据初步统计,全市农民投劳投力折合资金约330万元。四是利用“民生实事”资金。市、县区两级政府将建设农村公厕纳入“民生实事”,每年各安排改(新)建农村公厕50座,三年共750座。五是各级财政资金。除利用以上资金建设的公厕以外,剩余公厕建设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投入。由市、县区两级按1:1比例分担,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凡采取“以奖代补”建设的,一律验收后再补贴。
“六个把关”保质量
为实现全程规范建设,新余市农村公厕始终将“把好六关”贯穿始终。一是严把选址关。公厕的选址要经规划、国土部门批准,在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建在村庄入口、广场、集贸市场等人口较集中区域,做到了科学选址。二是严把建设程序关。农村公厕的建设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做到合法合规。通过优选建设队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设质量。三是严把质量关。县区要加强装配式建筑、图纸审查、材料、材质、外观等建设质量的监管,确保建设寿命和建设效果。有条件的,要请监理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四是严把标准关。编印农村公厕新建、改建图集和技术指导手册,明确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以及常用水冲式无害化厕所建筑、施工图,供县区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选用。同时,要求各县区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农村公厕建设标准建设,尽量做到外观风貌和设施配备的统一。五是严把验收关。各县区在公厕建成后,严格按照程序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并做好档案收集备查。六是严把管理关。各县区对建成后的公厕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公厕管理制度,明确公厕管理责任人,做到“一明两通三无四净”。此外,在对公厕的粪液、粪渣处理方面,对有管网的,粪液排入污水管网,与其他生活污水一同处理后达标排放。粪液不能直接进入的,大力推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截至2019年底,新余市农村公厕已完工3693座,提前全面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保障了全市50户以上自然村的水冲式公厕统一采用自来水供水,解决了水冲式公厕用水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水冲式无害化公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