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弦的文字,上承古人心意,下接当代周遭,看似晓畅清淡,实则暗含机锋棒喝,最终,它们寄万物于自知,怀深意而自重,却有力地证明了吾身不孤与吾道不孤。我确信,这是我读到过的最好文字之一。
——李修文
《蔬菜江湖》实拍图
凭蔬菜取胜
——读胡弦散文集《蔬菜江湖》
文/庞余亮
我身边有很多胡弦的粉丝“胡椒粉”。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胡弦的文字就像一列行驶在草原上的火车,体贴,多氧,湿润,灿烂,开阔。不知不觉之中,魅力无限的胡弦成了我们心灵的优秀司炉,成了我们孤独中的最佳旅伴。
好朋友的好文字总是令我羡慕,又生隐隐的嫉妒——为什么他们会写得那么的好?掩卷之余,我会“偷窥”他们的秘诀。胡弦的文字总是得到“回声”。回声是需要源头的,也是需要气力的。不是体力上的,而是情感上的真实付出。因为真实,所以动情。因为动情,所以动人。被滚滚红尘所遮蔽的最柔软的部分,就这样被胡弦的文字唤醒了。比如胡弦的这本《蔬菜江湖》。如今的散文,轻浮而零乱。因为每个人都能够在充满细节的生活遭遇中蔓延开去。但胡弦不,他巧妙找到了厚重土地的一个支点,找到了安放岁月井栏的另一个重心。可以这么说,胡弦凭最为普通的蔬菜取胜——
《蔬菜江湖》内页图
最普通不过的白菜,就像下凡的七仙女,在雪地里翠绿,在地窖里青白,她在为凡世坚持,为生活歌唱。而大蒜呢,就像少年时代的《水浒传》,你能够说清楚它什么时候是横冲直撞的李逵,什么时候是妥协招安的宋江?还有洋葱,像不像那个喜欢呛人的青梅竹马的小姑娘?还有菠菜,茭白,芹菜,茄子,榆钱。还有四季豆——我突然就想起了我和父亲在我家自留地上一起用芦柴作棚,为小小四季豆树立“远大理想”的光景了。坏脾气父亲早已逝去,而鲜嫩的四季还在,我想得最多的,是父亲的恩情,也是那穷日子的恩情。
是的,恩情。很多人都说过,要珍惜自己的文字。但真正能够珍惜的文字是那些对得起内心的文字。因为珍惜的背后就是感恩。从 “南瓜的追求”到“土豆的土与洋”,从“葱葱岁月”到“苦瓜人生”,从“黄瓜的政治学分析”再到“萝卜带来的都是好心情”。蔬菜的思想,其实就是为人儿女的思想,对于父母,对于土地,对于故乡,对于童年的穷日子,对于我们平静如故的现实,我们还能够在最熟悉的蔬菜面前涌起诗意和激情吗?
记忆在口吐莲花,莲花比梦想灿烂。胡弦对于三十六种蔬菜,就像是对待三十六个亲人,有长辈,有同辈;有姑表,有姨表,还有舅表;有堂兄,有堂妹,还有远亲。也正因为这一点,胡弦才把我们日益忘记的情义一一拾起,把三十六种蔬菜够集合在他多汁液的笔下。三十六种蔬菜,三十六种人生。那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弦是以菜叶为笺,给我们的过去写信;以菜叶为旗,给我们的现在导航;以菜叶为帆,给我们的未来送去智慧和灵性。
每个写作者其实都有自己的命定。“以书为命”的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少年成名,但他一辈子都在“悟”书。他说:“老祖宗有句道经:‘神出我心,情托已意’,我把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往里面一装,书就有了我自己的味儿。”神出我心,情托已意——是我们这些写字者的莲花宝典。其实也是胡弦成功的奥秘。
在蔬菜的面前,诗人胡弦总是情不自禁。情不自禁,也是涌泉相报。菜谱上总是说几大菜系,其实那是理论上的味觉。中国人的真正味觉是来自草屋顶下的,来自草灶的炉火,来自老铁锅的,来自母亲手中老铜铲下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因为胡弦,日常生活的营养和恩情就一起涌上了我们的心头。
《蔬菜江湖》
胡弦 著
《蔬菜江湖》,这是平民子弟的“满汉全席”,也是我们生活的圣经。
作者简介
庞余亮
庞余亮,1967年3月生于兴化,中国作协会员,江苏作协理事,泰州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诗集《开始》《比目鱼》;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纸上的忧伤》;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等,有部分作品译介到海外。获得过柔刚诗歌年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