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及结果分析研究课题组顾问朱高峰指出,2019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位居第四,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等指标与第一、第二阵列国家差距最为显著,应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自2015年开始每年持续发布,已经成为客观评价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指数。“从《报告》可以判断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分析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朱高峰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及结果分析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单忠德介绍,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是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四个一级指标。
数据显示,2019年制造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下滑0.96个百分点,企业运营困难加重,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报告》提示,这造成中国“持续发展”分项数值继2017年后再次出现下降,应高度重视。
“脱实向虚”倾向明显 应巩固壮大实体经济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特别是2019年仅为27.17%,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单忠德指出,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规模增速也从2012年的10.0%逐年降至2019年的6.0%,步入持续中低速增长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仍需加快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连续第四年下降,轴承、仪器仪表等典型基础性产品总量上远低于美国;数控机床等基础制造装备出口单价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我国产业基础薄弱现状日益凸显。
制造业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应稳定并提升研发投入
“全国增长的研发投入并没有流入制造业,需引起高度重视。”单忠德强调,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15%~19%,并呈逐年微升态势,而我国则常年在5%左右的低位水平。
《报告》建议,要积极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中“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还要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创新自发投入机制,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研发准备金,鼓励按企业上一年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后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健全国有企业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制造业研发投入在考核中的权重,尤其是增加基础研究、应用型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考核中的比重。
中国工程院周志成院士介绍《技术路线图》时指出,预计到2025年,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技术与装备、家用电器五个优先发展方向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建材等大部分优先发展方向将整体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来源: 光明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