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别极不平凡的2020,迎来新年那一束直抵人心的阳光。
翻篇的是笺笺日历,而映入眼底的是90多期《经济周刊》的“橙影”,植入记忆的则是与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美好时光,有微光也有高光,有相遇未晚的欣喜,也有相知有素的深情。
时间的轴线,从来都浸润着情感的脉动,也见证着奔跑的梦想。
50年前,未来学大师阿尔温·托夫勒,为世界横空创设了一个流行的词汇——“未来的冲击”;40年前,这位预言家再一次创造了风行世界并引起雪崩般评论的术语——“第三次浪潮”;30年前,还是这位未来学的奠基人,深入而浅出地宣介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此刻,沐浴着21世纪第21个年头的阳光,你是否认同:如果说,世界的发展是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中跌宕,那么,只有在乘风破浪中更早感知风向与潮流,才能更早极目那一桅历经风雨而冉冉升起的红帆!
我们,新华日报《经济周刊》的所有记者编辑,正在亦将在未来的时间坐标里,敏锐探寻,深度追问,与你同行,与奋进的江苏同行!
时间如川,过往处皆是难忘回忆。此刻,作为《经济周刊》主编的我,回望过去一年365天时间星河的点点滴滴,抑不住心潮澎湃——不能忘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走向,“暂停键”“重启键”,“及时雨”“烟火气”,“产业链”“双循环”,让我们对发展新格局新路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感悟;不能忘怀,在“小康”一词出现近3000年后,我们克服了“黑天鹅”“灰犀牛”的影响,在全面小康路上“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们对家与国、人与人的命运共依、情感共系有了前所未有的新体悟;不能忘却,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长三角一体化到长江经济带建设,落实到每个个体实实在在的“红利”,更让我们为躬逢这个伟大的时代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感怀!
时间如笔,字迹里烙满精彩印记。此刻,逐一盘点过去一年200多版的“经济橙”,我们拎出了四个关键字,试图勾勒出过去一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漂亮之弧:强,江苏经济发展韧性强后劲足;复,三次产业跑出“V”形反转;稳,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复苏;融,长三角一体化步入新境界。挂一漏万——在《经济周刊》,你可以聆听全省经济发展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声音;在《经济周刊》,你可以目击城乡区域发展功能互补、深度融合的步伐;在《经济周刊》,你可以触摸生态文明建设集聚绿色动能、加速环境改善的节奏;在《经济周刊》,你可以感知民生发展加快品质提升、促进共同富裕的温度……
时间定义未来,但不会自然书写未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但走向未来仍需要跋山涉水。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补上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公共安全风险多发的短板;建设美丽江苏,还需在一江春水、千里运河的生态环境上久久为功;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深度挖掘;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实体经济的支撑还不够给力……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惧风浪才能御风踏浪,勇闯风浪才能乘风破浪!从抗疫到抗洪,从脱贫攻坚到复工复产,一个个“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故事,让人们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经济、江苏经济的精神密码。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好、潜力最大、韧性最足的国家之一;而作为中国最发达省份之一的“苏大强”,正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周刊》将一路与你同行,与奋进的江苏同行!
《经济周刊》在实践中打磨出的品质,恰如江苏发展的一贯品性:始终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一份从容,在风险来或不来时保持一份理性。我们,在风浪中瞭望,在风浪中前行,在风浪中迎候最美的风景。
感谢亲爱的你——我们尊敬的读者朋友!沐着你的厚爱,新的一年,我们又一次启航了——
再出发,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光华日月;
再出发,我们的梦想是始终有你、相伴相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