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李泽厚离世的消息总是不断地出现。我不是哲学家,甚至连文人都算不上。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总能看到这样的消息?俗话说“人死为大”,李泽厚的离世,显然是一件不幸的事,对于他的家人、朋友,都是不幸的消息。
李泽厚
有人发文表示追思和哀悼,那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我不了解李泽厚,不了解当代哲学,所以,这些消息我也就看看而已。但是,有些消息看多了,好像觉得有“夸大”的成分,忍不住就写了这篇文章。
对于李泽厚在哲学上的贡献,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自然有相关专家进行分析总结,由时间去检验。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查了一下李泽厚的简介。李泽厚在《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访谈录》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四个“静悄悄”。
李泽厚
“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读”、“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这是李泽厚对自己的总结。由此看来,李泽厚是有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的。不在乎名利,不在乎热闹,只喜欢静悄悄。
因此 ,这几天,铺天盖地的对李泽厚的追思,有点违背了他“静悄悄地死”的愿望。这种过于热闹,与他推崇的“静悄悄”是不相符的。
李泽厚
李泽厚的哲学,核心思想就是“理性”二字。“李泽厚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性人文思索,包括理性的政治思索,理性的哲学思索,理性的伦理思索,理性的大文化思索。他最宝贵的价值是他的思想完全扬弃情绪,极为理性。”这是刘再复的评价。
因此,我们评价李泽厚,也应该秉承这“理性”二字。也就是实事求是地,“扬弃情绪”,客观地评价他。但是,有些人,有些媒体,却并非如此。他们不但没有扬弃情绪,反而是带着一股情绪,“非理性”地在评价李泽厚。
李泽厚
澎湃新闻为了“突出”李泽厚的伟大,写出了下面这段话:“对于走出‘中世纪’式集体蒙昧时代的80年代国人而言,因久困‘铁屋子’,突然被放生,大家都会有集体眩晕之感……”
在这段话里,李泽厚书本出现之前,是“中世纪”蒙昧,人们生活在“铁屋子”里。然后,“李泽厚的著作,如久旱甘霖,成为解冻时节的激流三部曲。”在澎湃新闻看来,李泽厚简直就是“一声炮响”,拯救了人类。
澎湃新闻截图
要突出李泽厚的贡献,要表现出他著作的价值,这没问题。但是不能以贬低整个时代,来突出他一人的贡献吧?“理性”二字,到哪里去了?这样的“情绪”,要得吗?这不是明摆着不让李泽厚“静悄悄地死”吗?
这样的“高度评价”,只会让人怀疑,甚至让人反感,是适得其反的。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怀念李泽厚,就秉承他的“理性”二字吧。不夸大,不添油加醋,不歪曲事实。对于这样的追思,李泽厚也会感到欣慰的。
李泽厚
我虽然不了解哲学,原来也不知道李泽厚。但是一位老人离开了人世,应该还是要表达哀思的。即使是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还是希望李泽厚一路走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