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埠乡东龙村位于宁都县东南40千米处,是一个人文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76年),原名东屯,为了对应东边龙山,便把东屯改为东龙,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东龙村北部和东部与石城县小松镇接壤,东龙驿道是古时候宁都去福建的捷径。那时,东龙地处交通关口,商业繁荣,许多东龙人经商,腰缠万贯,为东龙村古代的建设奠定了富足的物质基础。
走进东龙村,一种苍苍古意扑面而来。这里祠宇林立,古木参天。村口的李屋下祠前两棵有500多年树龄的古杉,高大遒劲,需要四五人才可以合抱。脚下是鹅卵石铺成的石子路;眼中是保护完好的古祠堂、古民居。
“东里一望”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面积达4300平方米,是具有宁都特色的大“围屋”,高墙大门之内,连连迭迭一百间房子,有厅堂、廊房、厢房、仆人房等。屋宇设计独具匠心,建造精美。黑瓦青墙,飞檐重垛,雕梁画栋,一款一式都有讲究。女眷的绣花楼正对着一鉴半月形池塘,可以依着栏杆观鱼儿、看荷花;即便有浓浓淡淡的愁绪,也会随风飘散。
东龙四面环山,小桥流水,阡陌纵横,荷花摇曳,稻谷飘香……走进东龙村,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你仿佛徜徉在桃花源。清康熙翰林院学士孔敏英这样描写道:“其形胜则四面皆山,高峰顶上,中开大塅,豁然平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步履所至,湛然如大明镜,肖之曰:架上金盆,诚似也”“屋舍俨然参差者,万瓦康庄。衢辟曲径者,四路贞松挺翠,绵亘数里。桃、梅、梧、柳、绿竹成荫,如虬如龙,似画似图。”
走进东龙,还会领略其深厚的堪舆文化。东龙人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山的角度看:武夷山余脉在这里分出两支。一支东南走向,形如东边之龙,称“东龙岭”;另一支西南走向,称“东龙峰”。两条山脉在海拔500米处重重围拢,形成一个椭圆,所谓“架上金盆”。东龙村就建在金盆之内。村中还有诸多小山:南有凤山,西有狮山,北有象山,与东边的龙山相呼应,龙气十足。从水的角度看:全村有三条水脉,两条由东而西,另一条由北而南,在宝塔山下的水口汇合,形成“双涧抱村”的格局。当然,自然造物也不免有所不足,东龙人就用人工的办法弥补:一是修筑百亩鱼塘,既能灌溉,又能产鱼,更能调节小气候;二是在水口处筑坝、建桥,既畅通了道路,又接通了两条龙脉;三是在村西水口处的小山上修建一座七层的“文峰塔”,起到“镇邪护卫”的作用,形成“塔影湖心”的美景。
东龙的民俗文化活动也非常活跃,主要有闹花灯、舞龙灯、搬桥梆灯、唱采茶戏、演木偶戏、庙会、游神等。
国际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巴黎高等实验研究学院博士生导师劳格尔这样评价东龙:“东龙,一个有着清新空气、古隘、宗祠和美丽山水的村庄。”
当下,宁都县对东龙古村已经进行了保护与开发,修缮了4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和“东龙十景”。
链接·东龙十景
1.东龙古隘: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隘口在两山夹峙中,其间建有凉亭一座,地形十分险要。
2.巽峰插天:村东南山岭上建有古寨。寨中有一棵直径1米多、高15米多的古杉。远远望去,古杉深入碧空之中,所谓“举高插汉如天齐”。
3.玉岽擎云:村西北有一座玉岽山,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如柱擎天。
4.五马落槽:村东南有五座低矮的山丘,像五匹马同在一个马槽里吃草料。
5.凌云古阁:村北有一座古刹,气势雄伟,远望有凌云之势。
6.双涧抱村:村东有两条小溪,分别流经该村南北,至村西汇合。
7.虹桥锁水:村西水口处建有“兴隆”石桥一座,长三丈,宽一丈五。石桥横跨水面,如锁蛟龙。
8.塔影湖心:村西水口边有七层宝塔一座,始建于明嘉靖,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塔下有深潭,每当初阳斜照,塔影倒立,景色十分秀丽。
9.七星环冢:该景又叫七星抱月。村里有一棵古樟,长在池塘边;塘边还有一座李姓开山祖坟冢。每当皓月当空,有七条树杈倒映池心,环抱明月。
10.虎峰乔峦:村南高低起伏的五座山,同址在一个大山窝内。从村庄高处望去,有如虎状,谓之“虎峰乔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