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个好地方 | 晋以来客家先民迁入宁都

人类几千年的封建史,称得上是战争史。华夏民族是个达观的民族,把烽火连天、铁蹄践踏省略成逐鹿和问鼎,几乎是一种冷幽默。中原无辜,但因“地处天下之中”,自黄帝以来就是兵革之地、战乱之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兵戈不断;黄巾起义,汉末角逐,杀戮无边。魏武帝曹操《蒿里行》云:“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历史延展,陆续上演于中原广大舞台的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北来”“元军南侵”“清廷入主”等一幕幕大剧。“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在战争的间隙中苟延残喘,艰难延续的一代代中原人,只能一次次穿上草鞋,背上祖先的灵牌仓皇南逃。

北方汉民南迁避难,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罗香林教授在出版于1931年的《客家研究导论》中,首次提出客家源流五次大迁徙说:第一次在西晋末,主要在八王之乱后,由五胡乱华引起。古中原地区汉民南迁的足迹,已至长江两岸,远者已达赣江上游。此次迁徙,动荡达560年。第二次在唐末,主要原因是黄巢造反。巢军作乱数年,战火波及十省,尤以豫、鄂东北、湘北、黔东南、粤中、赣北、皖南战事最烈。昔日南迁而来的北方汉民,又处于兵锋之中,只能沿袭祖先的做法,南逃求生,客民进入赣南、闽西、粤北,寻找到一块未遭兵燹的栖息地。此次迁移,动荡达250余年。第三次在北宋末,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掳,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朝廷,战乱不休。至南宋末,元军铁蹄南下,兵锋所及,生灵涂炭。客民为求生存,再次大迁徙,逃亡足迹及于粤闽。此次迁移动荡达520余年。第四次是明末清初,先是明军与李自成农民军作战多年,继之满洲人入主中原,清军大举南伐。迫于战乱,客家先民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有些迁往台、桂、湘、川、滇、黔,部分则返迁赣南。此次迁移动荡达220余年。第五次在清中后期,源于咸、同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天国败亡后,部分客民迁至粤南及海南,一些人迁往海外,成为海外客民的先驱。

北民南迁的几次历史大动荡,甚少波及地域偏远,处于崇山峻岭包围中的梅江流域,使宁都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成为庇护难民的乐土,也使之成为客家的祖地和摇篮。宁都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始称阳都,西晋太康元年以境内有太平里,易名宁都。东、西、北三面环山,为雩山、武夷两大山脉夹峙,海拔千米以上大山达三十余座。中部和南部丘陵岗地错杂,境内河流六百余条。古时,交通闭塞的宁都人烟稀少,山林茂密的地区更是人迹罕至,从北方逆抚河、盱江南下,越过重重高山寻觅理想家园的客家先民,自然选择在北部大山中落脚谋生。山中与外界隔绝,使得生存得到保障。而历经千万年腐殖质堆积的山间盆地,也使得土地异常肥沃。居住下来的先民,很快发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各种作物和动物繁殖生长。显然,幸运到达这里的客家先民找到了一方理想的安恬家园。至宋代,迁入宁都的有赖、廖、郑、蒙、丁、温、邱、宁、卢、曾、宋、黄、朱、谢、黎、管、谭、古、崔、孙、李、刘、罗、胡、戴、严、许、何、彭、王、徐、萧、杨、郭、邓、陈、姜、池、周、毛、艾、袁、包、康、符、鄢、叶、万、张、赵等五十余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