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个好地方 | 金色的土地

宁都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年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93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太阳辐射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总量为112189千卡。无霜期平均为279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地域广袤,土壤肥沃,唐以后,阳都(虔化)“粮丰织旺”屡见记载。明太常寺卿卢逵云:“宁之产,鲜(耳少)珍奇,非如通都大邑,多鱼、盐、丝、絮之利,而称巨丽于天下者也。所饶唯谷,贫富诸需给亦唯谷。夫农桑衣食之原,而耕絍之业,又衣食之所从裕者。邑之田,率他境。”宁都向以“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称,土地面积、粮食产量都高于周边县份,粮食交易也极为发达。

(一)明代以来的耕地面积统计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官民田地、山塘6228顷1亩1分。(同时期,瑞金县官民田地、山塘共2890顷25亩,石城县1428顷52亩)

弘治年间,官民田地、山塘6228顷82亩9分。

万历九年,官民田地,山塘8322顷35亩8分5厘9毫。(瑞金县万历十年为2797顷2亩3分;石城县2029顷89亩。)

【清代】康熙初,原额官民田地、山塘并新开,共8323顷65亩5分4厘5毫。

道光年间,成熟田地、山塘共8264顷97亩4分7厘(减除水毁成荒地者)。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有耕地面积509671亩,其中水田468825亩,旱地40846亩。

1957年,有耕地788528亩,其中水田730604亩,旱地57924亩。此后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现有耕作面积68万亩。

(二)收成和交易

【收成】旧时代耕作条件落后,抗灾能力弱,作物属“望天收”“靠天吃饭”,收成波动幅度大。风调雨顺的年成,平坝塅上稻谷亩产可达近400斤,山区在300斤左右。旱涝虫灾之年,低至不到200斤,甚至颗粒无收。然总体而言,由于气候、土壤条件较优越,加上客民筑陂蓄水,开渠排涝,精耕细作,宁都谷物收成始终优于他境。民谣云:“纵然三年两不收,仍有稻米下赣州。”

【征粮】明洪武二十四年,夏税钞655锭2贯833文,秋粮33524石8斗4升5合2勺,桑丝45斤3两

明万历四十一年,夏税钞743锭2贯14文,秋粮21143石8斗1升5合8勺,桑丝48斤15两9钱。

征粮漕运进京,称为漕粮。

清嘉庆十四年,实征米13491石5斗4升8合4勺5抄。

清咸丰年间,漕粮改征银两,称为米折。

清光绪十九年,实征地丁银32492两,米折13932石。

民国三年,实征地丁银圆36696元,米折银圆8173元。

民国十七年,实征地丁银60141元,米折银圆22564.58元。

苏区时期,1933年征谷42400担。借谷14000担。1934年6月征谷49000担。7月22日,中共苏区临时中央、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60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宁都(时分博生、洛口、长胜三县)再次借谷54770担。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2000年,累计上调粮食30亿公斤。

【民间粮食交易】清代之前,县内圩场49处,民国时调整为35处,均有粮食交易。主要的稻米市场有:

石上圩,距县城18公里,濒临梅江,十日三圩。主要交易大米。每圩大米上市量200~500担,流向为县城、赣州。

东山坝圩,距县城35公里,濒临梅江,十日三圩。主要交易有:仔猪,每圩上市量300~500头,牛20~30头,大米300桶(每桶30市斤),谷200担,木、竹上千根。旧称“装不尽的东山坝”。

小源圩,距县城45公里,十日三圩。主要交易有稻谷、夏布。夏布每圩400匹左右,流向为厦门、汕头等沿海城市,运往海外销售。

黄陂圩,距县城50公里。濒临黄陂河,西北部最大的中心集市,十日四圩,交易物资种类繁多,是稻谷主产区,史有“挑不完的黄陂”之称。一、二、三次反围剿红军集结地、主战场。康克清述及朱毛红军之选择此地为部队集结地时说:“这里群众条件好,有粮食。”

洛口圩,距县城50公里,濒临梅江,北部中心集市,十日三圩。是粮食主产区,主要交易稻谷、大米、油脂、木材、大豆、薯粉。每圩稻米上市量500~600担。

湛田圩,距县城25公里,十天两圩,主要交易物资为稻米,木材。每圩上市米谷300担左右。

会同圩,距县城12公里,濒临会同河,十天两圩。主要交易物资为稻米,每圩上市量400担左右。

固村圩,距县城45公里,濒临琴江,十日两圩,主要交易物资为稻谷、大豆、花生。每圩稻谷上市量500担,大米200担左右。大豆50~60担,花生收获季节每圩达上千担。是东部粮食主产区。

粮食交易量每圩200担以上的有:安福圩、肖田圩、琳池圩、璋灌圩、大沽于、小布圩、蔡江圩、钓峰圩、固厚圩、田埠圩、马头圩、田头圩、长胜圩、赖坊圩、对坊圩、黄石圩、赖村圩、青塘圩、竹笮圩、麻田圩。

县城则是粮食最大的集散地,各圩场的稻米由商贩(旧时代各圩有坐地粮商)脚夫们肩挑车推运至县城,从朝阳门、阳和门、德义门码头上船运至赣州,流向省外。每年夏粮秋粮上市时节,几处码头船筏络绎不绝,拥挤不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