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个好地方 | 水稻品种和米制品

古代宁都以种植谷类作物为主,道光四年的《宁都直隶州志·土产志》云:“常种者,粳稻、糯稻。有以成熟早迟得名者,如百日早、两月早(旧俗名救公饥)、八月白、重阳糯;有以形象取名者,如大谷早、柳条早、鼠牙早、细粒早、水珠糯;有以色取名者,如矮脚红、金包银、冷水白、钩刀白、椒子红、虾须糯;有以地得名者,如观音籼、明花占、青秆占、齐占、香芸占。此外,如卢江早、师姑早、顿齐黄、留外婆、矮脚芒、翻粳、三朝齐、见缸消、石拆糯、竹子糯之类,义虽不可尽考,名悉仍其旧。”



传统优良稻谷品种有:

【北风粘】又名百风粘,种植历史悠久,属一季晚,高秆,中熟品种,亩产高可达500~600斤,米形细长,蛋白质含量高,成饭后软香滑。成为有名的礼品米。

【金包银】明末从暹罗(今泰国)引进品种,成为县境内传统稻种。属一季晚,中熟,红壳米粒透明,蛋白质含量高,成饭后香软,远近闻名。

【刁被红】又名雪里蕻,传统主栽稻种,壳红米红,成饭后色泽红艳,香气四溢,最为当年红军所爱。

【大禾】是北风粘与大冬糯自然杂交而成的品种,属一季晚,迟熟、穗大、粒多、米细长,蒸熟后粘性强,软滑香甜。主要用于打黄糍,是著名的商品稻。

【大冬糯】传统糯谷,高秆、迟熟、穗大、粒多,蒸熟后香软糯滑,用以酿酒,酒味香醇。主要用于打麻糍、作米酒,磨成糯粉制作多种糕点。

新中国成立后,逐年推广良种,先后引进过数十种优质稻种。20世纪70年代后引进杂交水稻,耕作也由过去的单季为主改为双季、三季,粮食产量飞跃上升。21世纪后,稻谷交易量每年高达5亿公斤。

谷类作物外,宁都还以大豆、花生、薯类、烟草、甘蔗、苎麻、夏布、草席、茶叶、生漆、白莲、香菇、生猪、黄鸡闻名遐迩。

南方雨多地湿,粟麦不旺。以谷类为主的稻作文化,使客家先民远离了中原故土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蔬果为辅。大米做饭,宁都客民多做“捞饭”:米下锅放水煮至半熟,捞出,放入木甑中完全蒸熟。木甑蒸出的饭晶莹剔透,香气四溢,有“无菜也能吃三碗”之说。所余米汤,移至甖锅中,人充饥、解渴,或拌猪、鸡食料。稻米的衍生食物,主要有麻糍(糍巴)、黄糍(黄元米果)、粳糍、汤圆、粉干、珠粉、擂茶、米茶、灯盏糕、勺子糍、七层糕、杯子糕、印糍、油圆、芋包子、薯包、米糊、卷子糕等。此外还有雪花糕、云片糕,川桃糕、麻珊瑚、白珊瑚、豆角酥,牙花子、杨梅酥、弹子酥、马口酥、蚕儿酥、笑枣、酥饺、蜜酥饼、椒盐饼、葵花饼、鼓子饼、灯芯糕、绿豆糕、牛皮糕、酿糖糕等几十种糕点果品。

旧时宁都土地庙前有对联云:“土中生白玉,地里出黄金。”用来形容宁都的土地,是何等的贴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