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个好地方 | 发达的水系

山高水长,宁都处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腹地,加之雨量充沛,水资源极为丰富。发达的水系,众多的陂塘,为水上运输的繁荣和种植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达的水系

宁都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河网密布,有大小河流638条,总长2757公里,其中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5条,总长1229.3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流573条,总长1527.7公里。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68公里。

被宁都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梅江是宁都水系的主干,发源于肖田乡的王陂嶂,自北向南纵贯全县,流经12个乡镇,境内长160.2公里,流域面积为372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蜿蜒南下的梅江,沿途先后汇集大小支流572条,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树枝状水系。

发源于石城县境内,从固村的团溪村下渡流入县境,穿过固村、长胜、黄石,在黄石江口村附近注入梅江的琴江河也为宁都的另一条主干河流。琴江河长152.1公里,在宁都境内河长为49.6公里。

作为农业大县的宁都,耕地面积较大,且多为水田,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不到10%。水稻为该县主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在全县各地。水稻分早稻、晚稻、中稻三种。早稻和晚稻普遍实行连作,故称为双季稻,一般多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塅区种植。中稻在丘陵、山区地带种植较多。种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宁都之所以水田多,种植水稻面积大,这得益于该县丰富的水资源。

水对农业灌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农作物生长的保障。因此风调雨顺历来都是百姓所盼望的。旧时,生产力落后,百姓们都称靠天吃饭,遇上旱情出现,农民们只有靠手摇水车、脚踏水车、筒车等从河、塘、堰中取水灌溉,抗旱能力极为有限。这与旧时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无法进行水利建设有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在全县兴建了一大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使大量农田受益,能够旱涝保收。

1952年冬动工兴建的县内最大的水陂工程——长胜走马陂工程,1956年通水后,使长胜、田头两镇受益农田达3.6万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