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要塞到和风细雨的江南小镇 他一直在走丝绸之路

何笠农,1970年出生于甘肃陇西,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景德镇美协副主席,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我第一次知道何笠农的名字是在一个人多嘴杂的饭局上。

几天以后,我走进了他位于御窑厂的工作室,一番寒暄之后彼此坐定,开始听他给我讲他与陶瓷的故事。其时,窗外秋风萧瑟,换了人间。

何笠农工作室

甘肃陇西,是何笠农的家乡。这是一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要塞。秦汉时期,这里是中原汉民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激烈交锋的前线,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都曾在这里征战杀伐,留下赫赫功业。南北朝之后,陇西李氏从这里走到历史前台,最终缔造了无与伦比的大唐盛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带给何笠农的,是豪爽的秉性、坚毅的目光以及丰沛的激情。

无论怎样,何笠农给人的第一印象,都不会是江南的和风细雨,一眼看去,就知道这个人来自大陆的腹地,岁月长河里沉淀了千年的文化记忆,早就刻进了他的灵魂深处。

何笠农

何笠农生于七十年代初,自由开放的八十年代和他的青春撞了个满怀,艺术的种子就这样在心里生根萌芽。

1990年,何笠农负笈张掖师专主攻油画专业,对西方美术进行了系统性学习。毕业之后,成了404核厂的一名美术老师。404是共和国的核弹摇篮,也是一个具备所有体制特征的小社会。

按照惯常的逻辑,进入到了这样一个“单位”里,人生剩下的时日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何笠农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教了几年书之后,他绝然地选择了离开,做了一名“北漂”。

隆冬

离开“单位”,自谋生路,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天花板,更何况何笠农的离开是为了“艺术”。

用何笠农的话说,当时之所以出走,是因为有一回在北京看了一个展览,为之所动,便决意要为艺术“献身”。但在北京的那几年,何笠农所做的工作,大都与艺术无关,更多的是谋生立命。

桑科余晖

在北京,何笠农干过很多工作,图书装帧、酒吧画师,等等,有时候,被人撺掇着去做一件事情,等做完后才知道那是个骗局,往往人财两空。

朋友们都劝他不要那么天真,但何笠农总是淡然处之,依然坚守着他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对于一个寒碜的只有梦想的北漂,别人又能骗走你什么呢?很多时候,何笠农都这样自我抱慰。

春风停驻高原

甚至与景德镇的邂逅,都源自一场“善意的骗局”。2001年,何笠农跟着一位朋友来到了景德镇。原本只是来走走看看,没想到来了之后便再也不打算离开。

仿古、青花、粉彩、色釉,各种各样的工艺和器型,令何笠农目不暇接。画什么?这个问题在何笠农头脑中盘桓了很久。虽然他曾系统地学习过绘画技法,但那是油画,而瓷画的技法和理念与布面绘画完全不同。

郎木寺初雪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尝试,何笠农慢慢意识到,油画的某些效果其实也可以在瓷板上得到展现。抱着这样的想法,何笠农创作了一组青花雪景瓷板。

冷峻的蓝色和静谧的素白相互作用,营造出一种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的诗意画面,远观似油画,近看是瓷画。在今天看来,这不足为奇,但在新世纪之初的景德镇,何笠农迈出的这小小一步,却成了瓷画艺术的一大步。

瑞雪

陶瓷青花艺术是一门古老国粹。自宋元以来其在绘画题材上所秉持的都是纹饰与写意两大品类,即至本世纪初年,依然如此。

又因为在彼时的景德镇,瓷画创作者们大都奉行严格的师徒传承关系,师父怎么教,徒弟就必须得怎么画,想要标新立异,无异于欺师灭祖。

幽蓝

何笠农的青花雪景系列作品正是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姑且不论其技法与艺术性,仅就它带给人们的感官冲击,便足以成为陶瓷艺术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此之前,青花被认为只能用来描绘纹饰或写意,在此之后,人们意识到,原来青花也可以用来表现写实主义,更可以用来表现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

海浪

今天,如果我们在景德镇看到一件写实或现代风格的青花瓷画作品,或许,创作它的人就是受了何笠农的影响。

从故乡到北漂,从北漂到景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何笠农终于圆了想做一个艺术家的梦想。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更长更远的路,才刚刚启程。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