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润沃土。在长达1700 多年的历史中,中原、吴楚、百越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地域性文化,在千年时光中,在迢递岁月里,宁都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手工技巧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无以计数的能人巧匠,“宁都非遗”是千年的沉淀,在岁月的打磨下,越发熠熠生辉。现今已有10个省级、18个市级和93个县级保护名录。非遗民俗根植在人民心中,成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显得弥足珍贵。2011年,宁都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石上添丁炮(省级非遗)
红红火火的石上“添丁炮”,是当地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人们燃放“添丁炮”,不仅仅是庆祝和祈愿“添丁添财”,更多的,是要表达对身逢盛世、国富民强、百业兴旺、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添丁炮”这一客家传统民俗,承载殷殷希望、浸润浓浓乡愁,年年不息地响彻宁都客家乡村。
摄影\钟小春
桥帮灯(省级非遗)
一帮帮桥帮灯连接在一起,连成了一条婉转起伏多姿多彩的巨龙,伴着罗鼓和唢呐欢快的节奏,这条金光闪闪的长龙在山岗、田野间飞腾着。最后进入村头的大草坪,灯队先是舒缓地调绕草坪走三圈,然后开始追逐,即头灯追尾灯,而尾灯则不让头灯追上,灯队时而舒缓转圈,时而急奔如飞,最后头灯终于追上尾灯,整个灯队就成为一个大圆圈,意为大团圆。这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在宁都流传据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摄影\赖剑平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省级非遗)
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是在一根二丈余长的毛竹篙上扎上火把,用四十九根竹篙火把组成的队伍举着火把在夜间走游,形成蜿蜒起伏的长龙,意欲驱除邪恶追求祥和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为了纪念火龙火虎的功德,每年八月从初一到十五(中秋)举行火龙火虎纪念活动。该项目形成和保留在江西省宁都县洛口镇南云(南岭)村,活动以客家卢氏家族为主。
摄影\石伟雄
宁都采茶戏(省级非遗)
“宁都采茶戏”是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几百年沧桑和历代艺人的艰苦磨炼,形成一个独特剧种。“宁都采茶戏”来自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剧目繁多以及音乐曲调丰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多彩的剧目,精湛的演出技艺,浓郁的乡土气息,征服了千千万万客家人的心。
摄影\钟小春
石上担灯(省级非遗)
“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宁都石上镇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为是挑着一担一担的灯游村、游庙,故当地人称为“担灯”。担灯人清晨起来,先担灯到各自祠堂内鸣爆,然后绕村的外围一周。绕村走完,进行游庙,再分散活动,各自到亲友家“游灯传福”,预祝来年都能添丁担灯。
摄影\赖剑平
黄石中村傩戏(省级非遗)
“黄石中村傩戏”是传承在黄石镇中村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包括:傩节目表演、禳神祈福、神话传说等。有扛神旗的、吹鼓手、打三眼铳的、抬戏箱的、演节目的、挑米箩的;一路上神旗飘扬,铳炮喧天,每到一村,人们都要用三眼铳或喜爆迎送,每到一村必作表演。出游禳神演出结束后,各村联合请戏班在福主庙唱傀儡戏,以示答谢。
摄影\赖青云
长胜陶器(省级非遗)
“长胜陶器制作技艺”在宁都县长胜镇窑下村,长胜陶器,在质地、造型、色泽、文化品味等与其它陶器相比,都有其独特之处。长胜陶器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一是酒坛盛酒加热沸腾后,能保持量不少,味不变;二是油罐长年盛油无丝毫渗透和变质;三是耐高温、耐烧,使用时间长。
摄影\钟小春
宁都鼓子曲(省级非遗)
“宁都鼓子曲”也叫宁都道情、宁都鼓文、渔鼓、话文、嘭筒、竹筒鼓,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在一根捅去竹节的二尺一寸半长的毛竹筒的一头,绷上蛇皮作为鼓敲打,敲打时外加一枚铜钱互相配合用以击节,使用宁都地方方言进行说唱的一种口头说唱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宁都及周边许多地区的百姓喜爱。对于研究、探讨曲艺艺术演唱技巧和客家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摄影\钟小春
田埠凌霄阁庙会(市级非遗)
“凌霄阁庙会”是传承在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的一个民间信仰习俗。相传在宋朝,有一个孤儿流落到东龙,他叫胡雄。在善良仁义的东龙人帮扶下,在村子里长大考取了功名,是个百姓称道的好官,朝庭为其赐额封“朝济昭灵王”设“胡太公庙”祭拜。东龙则在此前已设“凌霄阁”进行祭祀。“凌霄阁庙会”成为崇拜英雄、宣传品行美德、宣传正能量的一个民间习俗活动。
摄影\钟小春
固厚黄糍(市级非遗)
“宁都固厚黄糍制作技艺”是传承在江西宁都县固厚乡的一项传统技艺。“宁都固厚黄糍制作技艺”的特点:一是在使用天然食用碱方面,一直都坚持使用植物(板杈)烧的灰冲出的碱水浸米蒸“饭子”,所以打出的黄糍有特有的清香甜味,是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二是在“打”黄糍的所有工艺过程,全部采用人工手工制作,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三是黄糍制作所使用的“大禾米”全部使用传统的糯米品种,其种子一直还是原来传统的种子品种,世代相承保留至今。
摄影\严振宁
固村甲酒(市级非遗)
三甲酒为江西宁都客家自酿水酒中的上品,以其优质糯米、天然泉水和秘制"宁氏酒饼"三种甲等原料,采用传统手工艺酿造而成酿成,色、香、味"三绝"于其他地方米酒,誉为三甲酒。《宁都县志》有载"固村水酒,酿制历史悠久,以醇、香、甜闻名于世"。 是纯天然绿色食品,酒味调和、醇厚柔和、甜香可口、后味悠长,是客家人待客的上品。
摄影\胡冬云
固村鲤鱼灯(市级非遗)
“固村鲤鱼灯”传承在宁都县固村镇回龙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最具特色的仪式有“锦鲤点晴”“唱赞喝彩”,司仪高诵祝词,“驱邪降福”,祈祷来年“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鼓乐鞭炮齐鸣后,以鳌鱼为头,“游灯送福”开始,表演“鲤鱼灯闹春”,以及“九鲤上滩、逆流奋进,魚跃龙门,梦想成真”主题演绎得栩栩如生。“固村鲤鱼灯”这种古老的民俗舞蹈,是优秀的、原生态的民间灯彩艺术之一。
摄影\曾嵘峰
湛田小龙灯(市级非遗)
“宁都湛田小龙灯习俗”是流传在宁都县湛田乡新田村境内的一项民俗习俗活动。相传村子里每年都会遭受水灾,为了保佑村子,村里人打造了石桥,用以镇住水妖。并每年在元宵节时游小龙灯祭祀,村人为了祭祀“七太祖师”和他们的祖先李孟芳,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游灯活动。这项习俗已经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
摄影\胡冬云
东山坝大布扛灯(市级非遗)
“东山坝大布扛灯”是宁都县东山坝镇大布村闹元宵的习俗。活动的传承范围,包括东山坝镇的大布、小源村,洛口镇的麻田村,以及石上镇的江背村等多地。“扛灯”的制作涉及建筑学、热学、动力传导、纸扎、剪纸、雕刻、绘画、书法、诗文等。“扛灯”造型美观大气,花纹细腻得体。“扛灯”转盘上动起来的人物,是靠纸扎热气轮的推动;灯中台上动起来的人物,是靠一根根头发丝通过顶层热气轮的转动带动。制作中的高超技艺,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创造智慧,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摄影\胡冬云
田头妆古史(市级非遗)
田头城隍庙每年正月元宵举行盛大的“妆古史”游行活动,使用彩绸、剪纸花装饰华丽别致的古史6台,第一台装的是天官赐福,第二台开始是童男童女,以扮演戏中的人物而定,表示家家户户新年吉祥、万事如意。游行队伍有五方旗、牌门吉士、双扛锣、踩高跷、旱船、乌龟、螃蛟、龙灯,古史(天官赐福、摇钱树、珍珠塔、文武状元、刘备招亲、桂枝相状等节目)、最后是唢呐乐队。
摄影\钟小春
田埠东龙茶篮灯(市级非遗)
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非遗小镇,早在明代,东龙一带已是江南著名茶区,人们采茶之余,唱起山歌,以山歌解乏或传递情感。为便于晚间歌舞,便在茶篮中插上蜡烛照明。随着采茶歌的传唱,与当地民间灯彩相结合,到清乾隆年间演变成了载歌载舞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也称“茶篮灯”。
摄影\钟小春
说明:1.以上为宁都正月期间部份民俗活动,主要为摄影人提供拍摄参考。
2.民俗活动时间仅作参考,请在前往之前核实。
3.来宁都采风的摄影家需要推荐食宿商家和了解活动具体时间地点的,请咨询当地文化站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