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个好地方 | 畅通的水运

据史料记载,1934年宁都始修公路,当时是国民党军队为了“围剿”红军,由军工赶修,里程不长。因此,在历史上陆路运输为乡间便道,多为人力挑运或用简陋轮车,运输能力极为有限,然而,宁都自古以来水源丰富,江河纵横。主要河流梅江,流经12个乡镇,境内全长145.2公里。河道通航支流有琳池河、黄陂河、安福河、会同河、固厚河等;琴江流经3个乡镇,境内全长49.6公里;青塘河,流经赖村镇,境内全长55公里。此外,山溪小河遍布全境,在历史上创造了优越的水上运输条件。据《宁都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六年,全县江河及支流的船筏通航里程达588公里。与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只有4条公路,总长129.46公里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

现宁都县梅江河流

由于自古以来,水路运输的重要性,因此集市多建在河道岸上。县现有24个乡镇,除对坊外,其余23个乡镇集市旁,均有河流通过。

优越的水运条件,使得历史上县内的稻米、烟叶、夏布、土纸、土塘能行销闽、穗、港、澳,换回棉纱、布匹、煤油、食盐,促进了宁都商贸的发展。

从元朝以来,宁都曾数度设州和专区,或为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与县内物产丰富、水运发达可通往赣州是分不开的。

地处赣江源头的宁都,古代道路闭塞,风气迟缓,三国初年始建县。有水便有路,随着宁都水路的开通,古代宁都文人能走出宁都,外面的文人墨客也渐渐踏入了宁都这块土地,大大促进了宁都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

古代文人从授徒造士,著述立言中体会到闭关自守、关门不出绝非好事,于是出游交友“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出游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广己造人,结交良友。一批批宁都文人走出去,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与全国各地的文化名流交流学习,使他们的文学造诣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交流中与各方人士结为好友。如宁都宋代孙氏五贤之一的孙立节,他与苏东坡是好友,东坡很推服孙立节刚正不阿的品质,他们的政治主张与文学风格都很相似。后来的朱熹也佩服孙立节的为人。同为孙氏五贤之一的孙勴是立节的三子,善诗,十几岁时便常随苏东坡出游,并常常写诗求教。苏东坡曾写一首小诗称赞他的好学精神与文才:

小孙又过我,

欢若平生亲。

清诗五百首,

句句皆绝伦。

苏东坡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中可以说是属于泰斗级的人物,由此可见古时宁都文人与外界交流之深之广。

除苏东坡外,戴复古、朱熹、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八大山人等各时期的文化名人均到过宁都,与宁都文人交友,到宁都交流讲学,并留下了诸多咏赞宁都山水的诗文。

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文化名人的辈出,使得在宋代,宁都已有“诗国”之称,到了明清,宁都又添“文乡”之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